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领导致辞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领导致辞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李铁映同志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叙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多民族创造、兼融和共构一个伟大文化共同体的辉煌。其文化累积之丰厚、文化形态之多样和文化哲学之深刻,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是一笔怎么估价也不过分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中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有可观的优势。”

与一般产业不同,文化产业包含着精神文化创造,它不仅担负着文化成果积累和传承的责任,更成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维护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独立,弘扬优秀文化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现有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还很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也十分严重,这使得我们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要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对文化的产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找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途径和规律,培育和造就千百万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2004年初,国家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山东大学成为这一新设专业的首批承担者。与此前后,“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编辑部”也设于山东大学。目前,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山东大学已完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

2005年6月13日,《齐鲁晚报》整版刊发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合格人才》一文。文中全面阐发了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并就目前理论界和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人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该文对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引和示范作用。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创意”,它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在文化资源的研究、整理方面积淀深厚。我们对“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的建设,正是为了实现历史人文学科与现代产业理念乃至现代技术的互动,追求在文化精神、产业理念、现代技术相融合的最佳状态中培养出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经过一年探索和实践,2005年2月,在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中,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A++的最高成绩名列各校新设专业排行榜的榜首,引起了海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将走出一条新的学科发展之路,为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原文刊登于2005年11月29日《山东大学报》总第1623期)

王育济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山东大学是全国设置文化产业本科、硕士、博士招生最早的高校之一,相关学科建设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2015年,学校整合全校文理工等学科的相关优质研究力量,成立了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系直属人文社科研究院的校级研究机构,王育济教授任院长。

文化产业研究院要围绕学校布局,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更好作用,建设成为服务山东的重要平台,站在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第一梯队前列。2020年,学校在借鉴标杆、团队调整、重点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对文产院提出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完善工作要点。

3月4日,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同志主持召开文化产业研究院视频办公会议,宣布经学校研究决定,增补丁培卫同志为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昝胜锋同志为副院长。

----摘自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网站2020年3月20日

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大学的积极推动下,依托山东大学、挂靠体育学院建设的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实验室于2018年6月正式入选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鲁文教[2018]10号文)。两年来,重点实验室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展开,学院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持续支持。按照《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应具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必需的实验设施和工作条件”要求,同时按照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省级实验室平台”和“资源需求与配套设施”要求,继续突出在智慧文体、文体融合领域的前瞻布局,加快实验室载体建设完善。大家一定要推动“体育+”“文化+”与相关学科和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整合发挥好团队力量,一定要“有声音、有成果、有作为”。

----摘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晋海教授2020年相关讲话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