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划由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负责完成,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泺尚有道文化创意咨询研究院等组织合作完成。规划由现任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主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昝胜锋担任规划编制组组长。规划课题组邀请校内外文化产业学者、文化企业家和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开展规划编制指导和思路顾问,在前期深度熟悉地方文化产业实际、国内外先进城市优秀经验基础上,先后经历多轮调研撰写修改座谈论证,广泛征求多部门各级意见,召开多轮系统性规划论证会,最终提交完成,并获得规划评审论证专家和甲方高度认可。现将规划摘录如下:
【发展战略】
(一)中心聚焦战略
紧密结合“四个中心”建设目标,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中心聚焦战略,着力实现产业聚焦、区域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以聚焦促进集聚、以集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二)项目突破战略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运营,力争每年新上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新上一批扩大再生产项目、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新建一批文化项目,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支持和服务。
(三)投资拉动战略
精准把握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发挥投资对产业增长的关键作用,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通过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参会招商、活动招商等多元途径提升文化招商规模和质量。
(四)环境营造战略
持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亲商、乐商、安商的良好环境,确保文化产业项目引得进、文化企业发展好、文化人才留得住。
【空间布局】
(一)优化中心城区引领辐射格局
根据济南城市空间布局及相关战略部署,确定中心城“一核、三区”的产业布局。“一核”即济南老城区,“三区”为东部产业先导区、西部产业拓展区、北部产业培育区。
(二)贯通县域特色产业走廊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贯通四条连接黄河北、长清、章丘等次中心城,济阳、平阴、商河等卫星城的特色产业走廊,加快形成梯次分布、互相衔接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东部产业走廊:自市域内沿经十东路、济青公路,打造形成贯穿市域东部、连接中心城和章丘、辐射带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西部产业走廊:自市域内沿经十西路、国道220线,形成贯穿市域西部、连接中心城和平阴、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南部产业走廊:市域内自二环南路沿国道104线、省道103线,形成贯穿市域南部、连接中心城的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走廊。北部产业走廊: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220线、济盐公路,形成贯穿市域北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
【产业体系】
“十三五”时期,着力激发我市传统优势行业活力,加快新兴复合行业成长,深化跨界行业融合水平,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