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划由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负责完成,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泺尚有道文化创意咨询研究院等组织合作完成。规划由现任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主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昝胜锋担任规划编制组组长。规划课题组邀请校内外文化产业学者、文化企业家和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开展规划编制指导和思路顾问,在前期深度熟悉地方文化产业实际、国内外先进城市优秀经验基础上,先后经历调研撰写修改,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召开多轮内部系统性规划论证会。现将规划摘录如下:
一、规划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扎实推进我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关键五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稳步推进沧州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沧州贡献文化力量,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沧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扩大文化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沧州建设国家级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打造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和发动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规划内容
本规划深刻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大势,按照国家、河北省对“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工作的要求,准确把脉沧州文化发展改革基础,围绕构建“一港双城三带四区”的发展方向,明确沧州市文化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重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产业三大体系,明确重点任务,部署重点工程。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风尚建设,健全文化治理管理模式与现代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重点领域,提升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根据沧州“十四五”城镇发展与特色产业布局思路,构建“一核引领、一带贯通、两翼协同,多组团驱动”的产业空间布局,聚焦文化业态体系提质增效,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主题统领、梯次扩散、错位发展、节点辐射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三、政策措施
一是要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发挥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理顺文旅部门职能架构,健全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管理及协调推进机制。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日常机构的文产办与文资办,进一步加快国有文化资产整合,创建沧州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加强文旅集团整合力度,推进集团内部整合、强化资产投资管理、布局文旅产业格局。
二是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宣传贯彻国家近年来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领域内的各项政策,细化实施省级各项文化产业政策,确保市级财政、税收、工商、土地、商务、科技等各项优惠政策按规定落实到位。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新业态及骨干文化企业发展,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项目。严格执行沧州“狮城精英”战略,实施面向文化新业态的精准人才政策,加强文化及相关领域内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着力挖掘培养本地人才。
三是要优化文化营商环境。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审批流程深度再造,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强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深化与公安、市监等有关部门的协作联动、信息通报和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信息化监管技术应用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文化企业主动参与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等产权保护工作。
四是要健全督导考核机制。根据全市文化发展改革的任务要求,制订年度文化发展改革重点任务推进计划书及专项行动计划。科学分解规划任务,制定沧州文化旅游产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牵头部门。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研究制定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区域性、行业性和专题性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完善文化发展改革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配套出台绩效考评实施办法。搭建规划实施管理数字化平台,加强规划落地实施的监测管理、协调调度、进度评估,保障规划有序高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