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
日期: 2021-02-03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本规划由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负责完成,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泺尚有道文化创意咨询研究院等组织合作完成。规划由现任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主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昝胜锋担任规划编制组组长。规划课题组邀请校内外文化产业学者、文化企业家和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开展规划编制指导和思路顾问,在前期深度熟悉地方文化产业实际、国内外先进城市优秀经验基础上,先后经历多轮调研撰写修改座谈论证,广泛征求多部门各级意见,召开多轮系统性规划论证会,最终提交完成,并获得规划评审论证专家和甲方高度认可。现将规划摘录如下: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新时代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体育及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方向。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出台,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5万亿的目标。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颁布;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发布,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伴随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山东承办国际赛事增多、体育制造转型升级、民间赛事范围扩大、新传媒与体育竞赛互动交融、运动休闲消费需求攀升等新特征不断凸显,体育产业可谓迎来新的机遇,不断激活的市场潜力必将化作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

(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总体保持上升态势,于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均有良好展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体育产业总产出1980.79亿元,增加值606.74亿元;2018年总产出2466.55亿元,增加值968.58亿元,占全省GDP的1.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5个百分点。2015-2018年山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7.06%,比同期全省GDP增速高近10个百分点,对山东省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显著提升,逐渐成为支柱性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业继续维持增长势头,增加值为713.98亿元,占山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73.7%;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增加值为249.46亿元,占山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25.8%;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加值为5.14亿元,占山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0.5%,体育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本体产业,尤其重视体育赛事,形成了马拉松、自行车、登山、帆船、冰雪等赛事举办热潮。仅马拉松一项,2019年就达166场,参与总人数达到50万人次,其中5000人以上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多达29场。三是各市增势幅度明显。目前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过百亿的市有: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潍坊、德州、济宁、临沂和菏泽,其中青岛、济南、烟台三市均超过300亿元。青岛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蕴含众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因此,青岛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出为561.48亿元,稳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22.8%;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是山东省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这为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济南体育产业总产出为381.36亿元,占全省的15.5%,位列第二;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体育产业发展相对平衡,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发展均居全省前列,体育产业总产出为337.61亿元,占全省13.7%。

(二)市场主体日益活跃,带动作用明显

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山东省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日益活跃,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主体规模提升迅速。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工商局、民政厅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全省在工商注册体育类法人单位61743家、产业活动单位123家、个体工商户7007家,其中全省规模以上体育制造业企业达到171家、限额以上体育产品批发零售企业18家,其他体育产业相关市场主体5721家。在民政注册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4280家、社会团体1597家;体育产业按户数和注册资本在全省10大高成长行业统计均列全省第二位,市场主体总量和成长性都有新的进步。二是产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在产业资源方面,山东省体育局与山东海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山东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通过惠民补贴、电子地图、场馆预约、产业交易、赛事服务、媒体转播等多种方式打通供给侧和消费侧链接。在知识产权方面,联合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同搭建了山东省体育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推进体育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协同创新方面,筹建山东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鼓励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相互协作,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三是做好产业基地创建工作。山东省积极开展体育产业基地评估事宜,提高基地管理水平,突出产业基地的引领和示范效应。2018年威海核心蓝区等4家单位、2019年德州庆云等4家单位新获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等。积极实施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评审,2019年新命名了2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另有31家体育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自2014年命名首批以来,已累计命名25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8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14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涵盖竞赛表演、体旅融合、健身休闲、体育教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研发制造等产业领域。经过精心培育,打造了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即墨市田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惠民体育绳网小镇等。为发挥赛事带动作用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山东省创建培育了多个大型赛事活动,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威海国际铁人三项赛等多个赛事被评选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三)产业基础更加坚实,辐射效果良好

山东省为打牢体育产业基础,在公共服务上不断发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战略管理成效显著。一是体育场地设施网络逐步健全。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场地的建设,为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场地需求,山东省各市按照“指标”导向,加快对多种不同种类的体育场地投建。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山东省体育场地15.88万个,体育场地面积1.9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1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径已达到7.22万个,健身步道累计达到3980公里,球类和冰雪类场地大幅增加,能够满足多种健身运动需要。二是体育调研活动深入推进。2019年省体育局结合全省“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对2018年度全省的体育产业名录信息进行了调查和完善,出版发行了首期《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7)》,同时配合省统计局进行了2018年全省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核算。开展首次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摸清全省体育消费规模和结构,为下一步制定促进体育消费政策打下基础。三是体育产业统计成果丰硕。体育产业统计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成果体现和量化标杆,能够指正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自2015年进行体育产业统计工作以来,目前已建立2015-2018年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数据、山东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至2018年)以及2015-2018年山东省及十七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数据等。以上统计数据不仅反映了近年来山东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也为后续制定政策法规、优化市场环境、推进全民健身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品牌影响显著增强,特色优势凸显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打造体育产业各业态领军品牌,发挥各地区的规模优势迅速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一是持续推动区域品牌建设。经过运营孵化,形成了以“帆船之都”青岛、“水上运动之都”日照、“蹴鞠起源地”淄博、“鸢都”潍坊、“登山圣地”泰安为代表的城市体育名片,培育了鲁能泰山、山东西王等一批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造了东营国际马拉松、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国际帆船周、威海国际铁人三项赛等一批品牌体育赛事,涌现了泰山体育、英派斯、迈宝赫、大胡子等一批知名体育企业,创建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体育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二是重点关注特色小镇规划。邀请国内体育产业知名专家进行业务培训,联合相关单位为小镇注入各种赛事、培训、训练基地资源,通过山东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小镇品牌宣传提供支持。为进一步推动山东省体育特色小镇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起草了《山东省体育特色小镇创建管理规范》。成功创建了11个国家级和77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了德州乐陵、宁津、青岛即墨、日照开发区等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园区。三是协调构建产业联盟组织。在行业标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协同创新,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环节加强合作。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