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中国文体产业榜单第八榜】2018年度文化产业十大黑科技
日期: 2019-01-0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改革开放40年,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经济”“中国力量”正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更是助力者。为顺应文体产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新趋势,以聚焦文体产业的前端研究,推动文体产业动能转换。《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泺尚中国创意产业网联合发布“中国文体产业2018年度榜单”,榜单诞生经历了大数据计算分析、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团评审等环节,具有扎实的数据基础、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和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18年中国文体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希望对业内外人士了解2018文体产业能有所裨益。

一、区块链

上榜评语: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新闻出版方面,保护原创创新版权保护新方式;在线音乐方面,构建音乐人到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平台;游戏方面,保护游戏玩家的虚拟资产;影视方面,区块链可以帮助打击盗版......随着大部分数字货币渐渐开始趋于稳定,预计2019年市场将复苏,区块链+文化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二、智慧空间

上榜评语:智慧空间对于文化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场景空间的重新建立。这个场景空间包括生产、策划阶段的办公空间场景、商业流通阶段的营销空间场景、使用体验阶段的消费空间场景。在智慧空间中,文化创意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文化创意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智慧空间更全面地模拟用户的使用场景,让文化产品的体验更具沉浸性、说服性和适销性;在使用过程中,智慧空间可以为文化产品的体验提供更为契合的使用环境。

三、量子计算

上榜评语:和传统的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的运作原理是截然不同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并行计算,一次性处理大量数据,因而可以极大的提高计算速度。量子计算可用于密码破解、气象预报、基因测序药物研发等诸多数据密集型的场景。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可以完美结合,让计算机具有自主学习理解人类语言、识别图片和视频、理解媒体内容等功能,从而为文化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数字映像

上榜评语:数字映像是对现实世界物体、流程、系统等进行数字化构建仿真模型,然后进行实时关联。映射的现实世界对象发生变化,数字映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数字映像在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文创产品的研发阶段,企业可以构建虚拟化的数字映像,对其进行仿真测试,这些测试结果自动反馈到真实世界的样品上。这样一来,企业的试错成本降低,研发效率提高。

五、自主性设备

上榜评语:文化内容需要载体和渠道触达到消费者,自主性设备相对于传统设备更加便利快捷,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苹果手机上的的Siri、智能音箱、机器人,都是典型的自主性设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自动操作,大量节省时间。从而给文化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缩短了文化消费的路径,可以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六、ET 工业大脑

上榜评语:基于ET工业大脑平台,可以轻松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建模,并且快速构建面向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分析应用,或将成为人工智能与中国制造业深度结合后的创新基地。文化产业作为高智能行业,这项技术的问世无疑是重大利好。

七、智能数据分析

上榜评语:智能数据分析可以自动从网站、论坛等搜集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数据中的模型和规律,然后给出简单清晰、容易理解的结论,并用图表图片等可视化工具展现出来,一目了然。智能数据分析为文化产业的数据分析提供便利,更进一步,是为文化产业的产品流通环节赋能,智能数据分析的便利使得文化产业“商品的跳跃”变得更为从容。

八、边缘计算

上榜评语: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相反,当云计算已经不足以即时处理和分析数字平台上的巨量数据时,这个时候边缘计算能够派上用场。比如边缘视频分析技术:在本地对视频进行简单处理,选择性丢弃一些静止或无用画面,只将有用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减少带宽浪费,节省时间。这项技术无疑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了高速发展的翅膀。

九、5G技术

上榜评语:5G是第五代的蜂窝移动通信,5G性能的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离不开技术的强力支撑。相较于4G,5G带来的变化不仅是速率的提升,更是媒介生态革命,将会触发数字创意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蜕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十、AI驱动技术

上榜评语:在文化产业领域内,人工智能已有大量应用,但主要集中于音乐、新闻出版、视频、旅游等数字内容和电商平台。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产业应用的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泛。“文化产业+人工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节目制作团队与科大讯飞合作,采用了AI语音合成技术,让2013就已经病故的李易老师的声音能够在片中得以“复活”。人工智能配音让李易老师的声音再次带来感动和惊喜的同时,也见证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交融。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