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聚焦“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专题之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上)
日期: 2019-07-05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率先启动“十四五”文化产业系列专题研究。专题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 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十三五”期间,国家频频出台的一系列规划、政策,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其中,《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优化数字文化产业供给结构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内涵、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原创能力建设,鼓励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新方式。发挥高新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提高产品品质、丰富表现形式。深化“互联网+”,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和转换效率,适应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终端传播特点,创作生产优质、多样、个性的数字文化内容产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部分提及,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培育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提升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十四五”时期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在全新的工业化时代,文化科技领域亦同步进入融合创新的发展时期,科技将对文化产业的传播、业态、管理、结构等各个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尤其是在5G为背景的“加速度”时代,5G技术带来的科技创新将促使文化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为文化产业赋予更多新内涵,促使文化科技各种业态出现加速融合趋势。“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运用智能化、数字化等科技技术,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支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文化产品数字化、协同化研发步伐,不断加强文化科技领域重要背景、技术、应用、趋势等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

一、全球科创城市大网络形成

全球产业分工的加快使世界城市体系更加专业化,城市升级路径亦更加多元,并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城市网络、城市坐标,从传统的以制造、物流、金融为导向的网络体系向以科技、文化为导向的新型网络体系转变。新的技术革命推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迭代升级,逐步构成以“产品输出——资本输出——科技、文化输出”为主线的城市竞争力发展脉络,并进一步提升了城市产业的续航能力。

二、国家城市群多极化建设加速

未来,全球经济基本单元将不再是国家,而是对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体,从我国城市群梯队来看,第一梯队孵化建设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世界级经济城市群,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第二梯队为体现国家战略,孵化国家中心城市的辽中南、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第三梯队为区域级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引领周边城市建设。城市群在创新升级过程中,加速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为特色多极化中心城市,开启新一轮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

三、创新枢纽城市发展模式初显

在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加速的背景下,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城市枢纽升级为以构筑经济、文化、科技等为中心的创新型发展平台,创新枢纽城市在科技中心建设、产业结构升级、新兴领域发展等方面不断深耕“产业+”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布局重大创新项目,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等高新技术打造创新枢纽城市的重要发展模式。

【技术领域】

一、智能化:未来,自主性设备、智能数据分析等智能化技术将深入到文化产业垂直行业的具体应用领域,促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颠覆性改变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脱胎换骨。

1.自主性设备: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智能音箱、机器人等均为典型的自主性设备,自主性设备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可在无人干涉的情况下自主完成任务。在文化产业的应用方面,文化内容需要载体和渠道触达到消费者,自主性设备相对于传统设备更加便利快捷,给文化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同时也极大缩短了文化消费路径,创新文化消费场景。

2.智能数据分析:智能数据分析可自动从网站、论坛等搜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识别数据中的模型和规律,得出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的结论,并用图表、图片等可视化工具给予展现,为文化产业领域定量分析提供便利。同时,智能数据分析能够为文化产品流通环节赋能,在产品的生产预期、产量预估、营销场景分析、目标用户分析等多重角度来看,智能数据分析能够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实现跳跃式发展。

二、数字化:传统的数字化主要限于数字空间,未来,5G技术、数字映像、边缘计算、沉浸体验等数字化技术开始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深度联系并加以融合。

1.5G技术:5G技术将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加广阔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5G技术的应用会优化文化产业生产流程,提升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会为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创造条件,促进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2.数字映像:数字映像是对现实世界物体、流程、系统等进行数字化构建仿真模型,然后进行实时关联,映射的现实世界对象发生的变化,映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数字映像在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文创产品的研发阶段,企业可以构建虚拟化数字映像,对其进行仿真测试,测试结果会自动反馈到真实世界的样品上。

3.边缘计算: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相反,云计算是将计算统统放到云端处理,已不足以即时处理、分析数字平台上的巨量数据,边缘计算则是把信息处理放在更加接近信息源的地方,比如智能手机、屏幕、电力设备等终端设备,如边缘视频分析技术能够在本地对视频进行简单处理,选择性丢弃无用画面,将有用的数据传输到云端,从而减少带宽浪费、节省时间、提高速度。

4.沉浸式体验: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沉浸式技术让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界限模糊,虚拟现实的无缝融合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据预测,2022年70%的企业会尝试探索使用沉浸式设备,25%的企业将会部署AR/VR技术渗透至业务流程 ,同时,虚拟个人助理、聊天机器人也将会整合到AR/VR世界中,其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之后的下一个主流内容形态,发展意义重大。

三、链接: 人、企业、设备、内容、服务等各种要素,不管线上或线下,都将通过区块链、智慧空间等链接技术连结成一张不断扩张的网络。

1.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对文化产业具有革命性意义,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中介化问题、盗版问题等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在区块链技术平台下,内容的消费者将成为内容的投资者或生产者,原有的中心化平台将从联接内容与用户的中心退居为技术服务供应商,通过为内容及用户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原来通过垄断两者的联接占有大量剩余价值的模式将难以持续。同时,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版权确权体系能彻底解决原本由于无法准确指认版权权属导致的版权纠纷。

2.智慧空间: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整合让大部分空间(家庭、汽车、办公室、城市等)成为智慧空间,智慧空间可以是物理空间或数字空间,人员、流程、服务和物品都汇集于智慧空间中,人们可以和其中的各种要素进行连接、交互,从而为目标客户打造更沉浸式、更交互式、更自动化的体验。智慧空间能够重新建立文化产业中的场景,包括生产、策划、营销等空间场景,以及使用体验阶段的消费场景。

以上内容节选自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十四五”文化产业系列研究专题》。作为国内文化产业高端智库服务平台,我们将全面审视“十四五”文化产业新态势、新特点、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文化产业规划理论与学术成果创新,致力于为文化及相关产业规划实施与落地发展提供专业智慧服务。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