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济南市槐荫区文化产业:优势与机遇研究
日期: 2020-02-07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自2013年作为济南市全区先导产业之一加以重点培育后,槐荫区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6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8.83亿元,占GDP比重达2.01%,较上年增长0.2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2%。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全区文化企业共计1462家,形成了以大型文创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文化市场主体格局,其中规模(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数占比4.7%,民营文化企业占比80%以上。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活力持续释放,近几年民营资本在新增文化产业项目中的投资占比达80%以上。文化产品服务出口能力显著提升,辖区内的济南市杂技团每年创汇300万元,成为全市文化服务出口的典范。

产业载体功效日益显著。近年来,槐荫辖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省会大剧院、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市群众艺术馆、会展中心等场馆实现有序建设或运营,“一院三馆”将公共服务与产业功能相结合,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演出、展览、培训等活动数百场,其中省会大剧院全年演出300多场。产业载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7年,已建成园区7个、在建园区2个,已入驻企业近600余家,从业人数近7800人,全区现拥有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传媒大厦、时光艺术之城、和谐广场银座中心等一批专业楼宇相继落成并投入运营,各类载体集聚与引领效应不断显现。

优势业态效益不断提升。在全区经济转调发展大局中,新闻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博会展、文化演艺等重点行业实现较快发展。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世纪金榜、东和科技等为代表的新闻出版企业,不断延伸、升级传统产业链条。在齐鲁动漫基地、世博动漫产业集团的辐射引导下,动漫、游戏、影视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意匠老商埠9号创意产业园、腾鲤文化传播等特色园区、企业持续助力济南“设计之都”建设,国际茶博会、荣宝斋艺术品展、齐鲁动漫艺术展览会等文博会展平台效应逐步释放。省会大剧院全年演出300多场、上座率超85%,协同非遗博览园(方特东方神话)等文化旅游项目,助推全市文化演艺市场逐步走向繁荣。

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槐荫区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水、艺、城三大元素,印象济南、非遗博览园(方特东方神话)、海那城等文旅重点项目实现有序落地。济南1953·茶文化创意产业园、齐鲁茶文化博览园以茶文化为核心,延伸茶文化产业链,着力打造张庄路茶文化商贸休闲区。实施老商埠区更新改造工程,独具槐荫历史人文魅力的文化休闲旅游风情区初具雏形。积极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世纪金榜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亚飞达、河山等信息科技企业聚焦数字信息、新媒体等领域,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创新与服务整合



优势与机遇

1.区位交通优势显著。槐荫区位于济南市西部,南抱群山,北依黄河,高铁、高速、高架、轻轨交会,坐落于区内的京沪高铁济南西站,极大缩短了济南到北京、上海的时空距离,在主动融入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中原经济群发展格局中,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等高端要素将有效带动槐荫发展。区内外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新建石济客专、济齐黄河大桥等跨区域路桥项目,西客站片区路网基本建成,轨道交通R1、R2线顺利推进。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为槐荫文化产业集聚高端要素、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槐荫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百年老商埠保存着宏济堂、基督教堂、济南饭店等众多历史悠久的老建筑,铁路大厂、皮鞋厂、中国商业仓储公司仓库等一批保存尚好的老厂房正待或已实施“腾笼换鸟”,“一院三馆”是全市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集群,济南商埠文化博物、宏济堂中医药博物馆、济南市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紫藤美术馆等一批传统文化主题展示场馆纷纷落地。区内生态资源优良,蕴含着丰富的河、湖、泉、湿地和地热温泉资源。良好的文化、生态资源禀赋为槐荫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3.产业支撑基础稳固。槐荫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西客站片区总部经济、商务服务市场发展迅速,济南文旅集团等一批总部型、创新型项目成功入驻,西部会展中心场馆建设不断推进,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商务会展产业体系逐渐形成。智能制造产业迈上中高端,知识产业园、槐荫工业园区、德迈产业园等智能制造平台先后落成。购物中心、超市卖场、电商平台等多种商贸业态共融,茶叶市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生命健康产业破题起势,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将带动一大批大健康行业知名企业集聚槐荫。稳固的产业基础成为槐荫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引擎。

4.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槐荫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综合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高端消费公园模式初步形成,宜家家居、麦德龙等新商业载体全年客流量超过千万人次,华联嘉华、和谐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年销售收入突破266亿元,支撑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消费市场不断稳固。

战略机遇

1.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契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槐荫区继西部新城开发后,迎来的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提出,构建京沪之间创新创业新高地和总部经济新高地,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医养健康、精品旅游在内的十强产业,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为重点之一,构建全市“一先三区两高地”的核心布局,均凸显了槐荫区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先行优势。在全省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项目将成为槐荫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点,槐荫区有能力成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集成化的政策保障红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保障体系,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等专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山东省和济南市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紧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陆续细化并出台适于省、市发展实际的配套政策。槐荫区从发展规划、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作为全市首个区级产业发展规划,《槐荫区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业,并将其作为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的“两大先导产业”。近年来又先后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细则》,以上多层次的政策红利必将有效激发槐荫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