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一、激发传统优势行业活力
1.新闻出版:提高新闻内容生产与创新能力。聚焦槐荫特色文化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抓精品,着力推进实施一批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槐荫特色的重大精品工程。加大公益类节目和公益广告的扶持力度,鼓励生产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且制作精良的优秀新闻作品。延展提升内容产业价值链,提高内容开发集成、数字平台和专业数据库建设、数字资源精准服务水平。加快传统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深化与开创等互联网企业集团合作,着力打造融媒体服务、智慧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打通制作生产环节,推进制作流程一体化、资源共享便捷化,实现内容产品融媒化。优化新闻采编生产流程,提高内容供给、产品生产、信息传播和服务能力。支持传统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和科技企业。延伸拓展印刷出版产业生态圈。引导行业企业加强印刷技术装备、原辅材料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绿色节能环保印刷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加强数字印刷技术在按需出版、按需印刷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传统印刷主动结合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品牌咨询、VR、AR等内容与形式,以槐荫文化资源为素材,服务槐荫区精品文化内容的数字化、产业化。拓展版权资源与营销渠道。聚焦教辅出版、大众出版、数字出版等领域,深度开发上游优质版权资源。主动适应大众化、休闲娱乐图书以及数字出版需求的快速增长,积极布局细分市场,围绕热点进行创作出版。鼓励企业紧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动出版内容资源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构建优质出版内容资源库和传播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2.文化演艺:创新演艺创作生产模式。依托槐荫区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拓展与中演院线、方特等演艺内容专业制作团队的合作,推进以剧场为中心的演艺产业链建设,创排一批具有一流艺术水准的现代演艺剧目。加强与明湖秀等高科技旅游演艺产品的协同创新,规范提升区内旅游演艺产品质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演艺企业创作生产。加快演艺产品数字化升级。支持省会大剧院、中演院线与演出机构紧密协作,推动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的创新,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引进国内外知名演艺创意团队,加快演艺产品数字化升级,拓展在线演出、VR/AR/MR与演出结合等数字化艺术传播渠道,优化演艺项目盈利模式。加强大数据在演艺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倡导基于IP运营视角打造演出项目。实施演艺市场联动开发。发挥专业艺术院团和省会大剧院承载作用,聚焦城市娱乐、旅游出行、家庭亲子等三大演艺消费领域,协同开展演艺产品的改编提升和国内推广、巡演工作,探索建立布局合理、场团合一、创作生产与市场销售为一体的演出产品经营机制。完善由城市专业剧场承办、职业院团演出、精品剧节目参加、低票价文化惠民相结合的城市惠民演出新机制。持续优化演艺消费环境。鼓励非遗博览园、印象济南·泉世界等重点旅游景区与专业院团合作,结合各类节庆、展览等活动,常态化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演艺活动品牌,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支持和谐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引入文化演艺及相关消费业态。鼓励各类商业演出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通过政府购买、税费补贴、积分奖励等多种措施,激发群众演艺消费意愿。
3.文博会展:加强文博创意产品研发。鼓励西街工坊、意匠老商埠等园区内的文创企业,深入挖掘槐荫区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文博创意产品。发挥印象济南·泉世界、时光艺术之城、荣宝斋等载体组织的中介作用,引导驻济艺术院校、知名文创公司、生产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文博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打造具有槐荫特色的文博创意品牌。培育引进行业知名品牌。积极发挥美术馆、群艺馆等专业场馆及区内外文博单位资源整合作用,鼓励条件成熟的文博单位按现代企业制度成立产业发展公司,将文博单位产业运作纳入市场化操作平台。加强对各类小微特色工艺美术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的扶持,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等特色组织发展,着力引进一批文博创意研发、产品生产、技术应用单位。创新会展运作管理模式。依托西部会展中心,开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办展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数字信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大智能化会展设施研发和应用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手机移动客户端和智慧化平台,为参展商、观众提供针对性、动态化信息服务。提升展览活动流程的程式化、智能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发展会资源,构建展后服务体系。提高项目建设运营质量。加快推进西部会展中心建设,高标准完善会议中心、星级酒店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深化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的合作,不断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和国际化会展资源集聚能力。加强西客站片区文博业态招商工作,对时光艺术之城等项目在组织特色活动、盘活闲置资源、落实政府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等方面提供专项支持。
二、加快新兴特色行业成长
1.创意设计:树立核心门类竞争优势。支持意匠老商埠9号创意产业园做强建筑设计核心主业,丰富创意策划、广告设计等相关业态。鼓励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拓展动漫游戏、手机游戏、动漫会展、人才培训产业链,支持世博动漫集团由应用动画向原创动画发展,大力发展动漫版权交易。鼓励广告创意企业在品牌推广、包装宣传等业务基础上,提高新媒体、文化休闲实体运营能力。开拓集成创新设计模式。依托意匠老商埠9号创意产业园、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较成熟园区的集聚能力,利用联网技术,搭建创意设计集成创新平台,围绕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集聚各类设计要素,引导建筑空间、应用动漫等领域实现项目集成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新兴媒体,创新设计表现形式、拓展设计应用渠道。加速创意设计跨界融合。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创意设计对槐荫区传统产业的产品生产、品牌建设、流程优化等服务能力,提升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文化内涵。推动创意设计与数字产品、文化体育用品、文博衍生品、生活家居、城市空间设计和景观风貌设计相结合,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2.数字信息:迭代更新数字文化服务。实施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馆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提高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创新交互体验应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加快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创作生产优质、多样、个性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强移动端文化产品开发。鼓励亚飞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做强手机娱乐产品生产与推广业务,聚焦原创校园音乐、原创动漫游戏、原创付费音频、网络微电影等数字娱乐内容的开发与创作,提升渠道与内容整合能力,加强与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合作,创新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产品付费模式,提升自有产品的市场占比。拓展智慧化信息服务市场。鼓励数字信息产业与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着力引进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企业,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平台。提升非遗博览园旅游产品数字化水平,打造虚拟旅游展示项目。扩大数字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的应用,推动其与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等营销新模式相结合。
3.文化旅游:优化文化旅游空间架构。以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持续优化“一核、两带、三区、八点”文化旅游空间,紧紧围绕“绿水福荫·度假胜地”主题,高标准建设城市休闲核心区、黄河生态文化风光带、济西湿地休闲组团及吴家堡、美里湖休闲农业组团四大主体功能区。通过优化空间架构,力争2018年完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尽快启动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打造培育特色文旅产品。升级传统观光产品,开发生态农业、主题小镇、森林河湖、农业休闲娱乐等田园度假类产品。加快实施济西湿地公园、水生态公园及温泉度假项目、黄河绿色长廊景观带建设,重点发展滨水度假、温泉养生产品,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品牌。依托非遗博览园(方特东方神话)打造“方特+”全域旅游综合体,联动老商埠风情区,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与旅游业融合,打造复合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加强文化旅游载体建设。加快百年商埠风情区、印象济南·泉世界等项目开发筹备进度,做好济西湿地公园开园运营准备工作。全力支持1953·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省级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基础上,创建国家3A级景区。统筹文化旅游项目的市场开发,提高西城时光艺术之城、荣宝斋等高端文化艺术项目运营质量。策划组织全区精品旅游线路,合理引导非遗博览园(方特东方神话)客流量,提升槐荫整体旅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