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疫情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健康”理论梳理与转化应用策略
日期: 2020-02-10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

【导读】本专题报告由“大国学泰斗 身心健康之父”黄泰康教授指导,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昝胜锋、周朋飞,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狄森起草,联合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推动中国幸福产业研究和年度梳理。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本报告“身心健康理论梳理与转化应用”现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中国传统文化论身心健康”“网速时代的身心健康”“星际文明下的身心健康”,系统阐释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是身心健康、本来如一。率先发布“疫情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健康’理论梳理与转化应用策略”,以飨读者。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危机下,全社会正重新审视现代健康理念和个体、群体的健康管理。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未来十年是推进“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民精神世界、提振身体素质,加快树立身心健康和主动健康理念,转变幸福产业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全民族身心健康水平,是推进大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自先秦时期起,以道家、儒家、医家为代表的著名学派积极著书立说,创立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整体思维,五行相生、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阴阳平衡、阳生阴长的朴素辩证法,动静互涵、形神共养的中医养生理论均深刻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及价值观念,并基于此发展形成极具东方特色的人本理念和人文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健康”理论梳理

(一)在道:道家先贤的“道法自然”思想

道家思想体系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探索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老子的健康之道,贵在法于自然。他倡导“人与天地相生”“道生之,德养之”,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由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自然规律的作用才从无而有的,世界万物由于遵循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才得到应有的育养,所以人依着自然本性去行动就叫做道,人的行动适合了其自然本性就叫做德。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至虚守静、委曲求全、大巧若拙,尽量使心灵虚寂,坚守清净。同时,劝诫人们顺应自然发展的法则,一旦违背了自然法规必受惩罚。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静无为”的思想,认为养生必须养神以保形,保形以养神,形神兼养才能长生。庄子提倡“坐忘”“游心”,试图通过对宇宙事物做一种根源性的把握,从而达到一种破除认知之心、功利之心、敬畏之心的心灵审美状态,它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生态之游有着相通之处。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本质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在如今人与物关系高度紧张的社会现实中,道家思想提倡的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安时处顺等处世方法正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幸福指南,它应当成为每个社会个体内心的自觉意识。相应的,本次疫情危机警示我们,应以更大的格局去思考真正推动人类社会演化的力量,认真审视归根复命、返璞归真的生态哲学,建立尊重科学和客观规律的人文传统,引导更广大的群体深刻理解人类世界本源性和普遍性,更好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类自己。

(二)在法:儒家先贤的“修身养性”理念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形成了一套指导修身养性和人格养成的规则体系和原理原则,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警示和引导意义。

孔子将儒家仁爱学说与养心养性之道相结合。首先,在精神层面将“仁”作为修身养性的理论基石,极其重视道德修养和心态调节,主张“仁者不忧”“大德者必寿”“知者乐,仁者寿”,认为有仁德之人往往精神愉悦,仁、德、信、义有助于延年益寿。孔子也主张“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劝诫人们不要患得患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应学会调适心理。其次,孔子在日常实践中重视科学养生,如在饮食起居方面提出“八不食”要求,主张节制食欲、不可暴饮暴食,倡导“居无求安”“寝不语”。推崇运动健体,认为适量的运动配合德行修养、饮食起居才能焕发人的生机活力,并且坚持身体力行,将“射”和“御”两项运动在六艺教育中传授弟子。再次,孔子重视游历游学,将其作为理论养成、学识实践的重要途径,其周游列国是中国古代长途旅行的典型杰作。

孟子注重护本体、存心性,倡导“存心养性”。首先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生的目标并不仅要生存,更应坚守高尚的气节、作风、精神,这对养生是大有裨益的。其次提倡“养心莫善于寡欲”,才能做到知足常乐而不患得患失。再次,提倡“居移气,养移体”,认为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修养或涵养可以改变人的素质,人们应善于利用条件,克服内外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荀子提出“动静结合”的健康观,即“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常用导引行气的方法锻炼身体。同时,荀子注重读书、音律对心志的陶冶作用。

儒家学说之于“心”“性”的推崇,体现着对生命价值、人心安顿的关心。从理念层面看,应依托对修德、治气、养心、寡欲等儒家哲学的研发阐释和普及教育工作,大力提升人们主动获得持续健康的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完美的生活品质。从实践层面看,应推动儒家人文精神与文化、旅游、体育等幸福产业、健康产业相融合,将其核心价值理念作为重要的创意创新资源加以利用,融入文体旅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彰显“身心并进”的人文价值和人本情怀。

(三)在术:医家先贤的“治未病”观念

医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发展了阴阳五行、脉象、经络、养生等中医基础学说,并逐步形成协调阴阳、饮食调养、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动静适宜等中医养生的具体法则,倡导运用“防病于未然”的理念将健康端口前移,使得身心健康和主动健康行为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扁鹊被尊为“中华医祖”,奠定了传统中医学诊断法基础。他精于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可有效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他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认为对疾病需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里,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即传达出扁鹊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的正确防患观。《魏文王问扁鹊》则说明了“病情严重之时挽救不如病情刚发作之时控制,病情刚发作之时控制不如病情发作之前预防”的道理。

孙思邈崇尚养生、身体力行,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广泛深刻地开展了养性保健延年和饮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养生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搜集整理并创造了养神、动形、食养、药饵、导引、针灸、按摩等养生方法。他倡导运动保健,但又主张神不可大用、形不可大劳,即运动不宜过量。他还认为居家环境和养生长寿的关系甚为密切,强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有助于身体康健。

张仲景强调养生的重要性,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风邪的基本方针。主张顺天避邪,顺应四时阴阳养生而不可逆之,告诫人们要谨慎小心,避免邪风中人;清静调神,反对“唯名利是务”,期勉世人无私寡欲,调养精神;爱人爱身,批评当时的一部分居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认为仁慈、有爱心之人能长寿。坚持“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华传统医学融合了儒释道各家先进学说,融汇了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理论,沉淀在丰富的中医药文献和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实践经验之中,这是发展幸福产业和健康产业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实践证明,中医可以在应对病毒性感染或病原未知的传染病、防止机体耐药发生、减少毒副作用、弥补疫苗研发迟缓等方面发挥作用,虽然目前中医药在传染病治疗领域还总是被游离在门槛之外,但正在发挥越加重要的作用,仍应充分重视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构建覆盖“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身心健康服务体系,从源头上提升包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健康技能等全民健康素养。

四、疫情危机下推动全社会“身心健康”工作的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派从“道法术”多维角度,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寻求“身心健康”的基本规律、原理规则和具体方法,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处事哲学、价值追求、生活理念,坚定着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是身心健康、本来如一。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举国一心抗击疫情的历史节点上,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指导全民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因此建议:

(一)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健康理念的守正创新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在保持宏观生态健康、中观社会健康、微观个体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提高全社会身心健康水平的首要任务是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观念源头缓解当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的问题。其次,建议依托研究阐发体系、普及教育体系、实践养成体系、保护传承体系、传播交流体系,组织更多专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原则,做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提高社会对优秀传统健康理念的认知度。再次,要不断创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思想相结合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生产生活特征,将传统文化丰富的身心健康思想融入现代身心健康测评和防治服务领域。同时,将区域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纳入全民族身心健康测评体系,有序推动测评体系的动态修订和再标准化过程,提高身心健康测评的信效度。

(二)拓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渠道和路径

“两创”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方针,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当下,实现“两创”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健康理念主要围绕四个维度传承发展,即以思维方式传承的心理健康思想,以行为规范传承的心理健康思想,以健身养生方式传承的身心健康思想,和在民间传承的朴素知识、技巧和实用策略,建议通过融入国民教育、融入道德建设、融入文化创造、融入生产生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健康理念的有序传承和活化应用。

(三)构建五大幸福产业为核心的“身心健康”创新生态

建议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为核心,加快推动传统医疗保障体系向以健康创造为中心的价值链重塑、产业链延伸,倡导“文体融合,身心健康”,优先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文化旅游、康体健身、体育文创等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 “医、食、住、行、育、乐、康、游”八大民生行业交融合作与统筹发展。发挥产业赋能作用,加快构建以防为主、防治一体的主动健康服务生态圈,围绕健康价值的再创造,发展专业化健康自主管理和主动健康服务市场。

(四)完善有利于全民全社会的“身心健康”体制机制

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建议在国家层面要把提高心理健康、居民身心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优先策略,统筹治理文化、体育、健康事业和产业,重构碎片化的民生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发挥政策效力培育居民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新理念。在社会层面要引导树立科学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态观念,保障和维护社会系统性身心健康。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