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烟台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研究
日期: 2020-02-14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近年来,烟台市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部署,以文化强市建设战略为统领,构建特色业态体系,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带动,产业规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烟台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研究如下:

一、文化和旅游融合

培育滨海旅游优势产品。在全市“两核突破、一带引领、一廊贯穿、五区聚集”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中,以中心城区 “三岛一湾一山一古城”、昆嵛山至长岛滨海黄金旅游线为重点,打造千公里黄金海岸旅游带,构建都市休闲、海滨度假、生态养生、福寿文化、滨海运动、田园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与文化、康养、商业、体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学旅游、养生仙居、免税购物、邮轮游艇、低空飞行、民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构建文化旅游品牌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仙境蓬莱”“海上仙山长岛”“福寿龙口”“金都招远”“蓝色牟平” 等城市品牌,做优仙境海岸、葡萄酒城、海上丝路、胶东田园、避暑胜地六大品牌文化旅游产品,提高国际葡萄酒节、妈祖节、渔灯节、沙滩运动会、月季花节、樱花节等节事活动品牌影响力。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特色文旅小镇、田园综合体,助力提升“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国际知名度。强化产业载体平台支撑。提高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以海域和海岛旅游开发为基础,完善邮轮游艇码头等海上旅游、运动设施,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优秀旅游商品展评等活动,常态化拓展烟台旅游商品创新平台。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通过拉长产业链,增设经营性项目,拓展营收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手段,传播烟台声音、讲好烟台故事。

二、文博和研学融合

构建高端研学旅游网络。整合全市自然、文化资源,逐步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高端研学旅行网络。依托胶东革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海阳地雷战纪念馆等革命文化载体,打造革命文化研学路线;依托芝罘历史文化街区、牟氏庄园、戚继光故里、登州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空间,打造历史文化研学路线;依托全市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节点,打造特色民俗景观研学路线;依托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生态景区,打造自然科普研学路线。研发特色文博文创产品。加强全市文博资源的创意研发,强化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支持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纪念馆、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博单位与创意设计机构合作开发系列文创衍生品、旅游纪念品。鼓励恐龙博物馆、树化石林等小众文博机构,开发兼具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实用价值的科普文博产品。依托全市经典产业,引导葡萄酒、黄金、钟表、面塑、草编、皮革等生产企业,积极融入创意设计元素,打造烟台经典文博产品库。激活研学旅行市场活力。引导文化文物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益在相关权利人间的合理分配机制。依托优质文化双创空间、文化创意集市,实施精品文物数字产品和精品展览数字产品推广项目。串联烟台各文博研学节点,联合国内研学营地、教育机构、旅游OTO平台,积极向全国推广烟台研学游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产置换、特许经营等方式,全面提高私人博物馆、百年老店、名人故居、城市民居等资源开放水平。

三、康体和养生融合

开发道教养生养心产品。依托烟台深厚的道教文化资源,引导以昆嵛山、蓬莱阁、太虚宫等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景区,围绕道教哲学、道教养生、道教文学、道教艺术、道教礼仪文化传统,发展道教修身养心、道教艺术鉴赏、道教祈福修行、道教民俗节庆等道教文化体验业态。鼓励蓬莱阁提升仙道文化旅游项目,依托昆嵛山规划建设中国道家研学中心、青少年道家文化研学基地,开发静心打坐、辟谷、抄经、内家拳术、听道等体验产品。拓展生态养生养老市场。依托海洋、森林、山地、温泉、葡萄庄园等生态资源,构建滨海养生、森林养生、湿地养生、温泉养生、葡萄酒养生等特色产品体系。打造沙养主题的金沙滩省级旅游度假区,林养与养老为主题的昆嵛山国际生态养生度假区,海养、林养为主题的养马岛国际休闲度假区,葡萄酒、温泉养生为主题的丘山山谷、艾山温泉等四大主题生态养生度假区。引入国际一流的医疗机构与医疗团队,布局一系列生态康养医院,形成完善的生态医疗康养体系。布局户外运动康体项目。丰富烟台海上运动休闲产品,引进一批水上运动中心、摩托艇、空中飞人、沙滩运动等大众化海上运动娱乐项目,落地水上培训、海上高尔夫等中高端项目,布局一批专业游艇码头、俱乐部。结合长岛航空小镇建设,拓展低空飞行市场。依托河流湿地、滨海防护林、昆嵛山生态森林、丘山山谷,开发自行车骑行、徒步、登山、探险、漂流、溯溪等运动休闲项目。持续举办烟台国际武术节、国际自由搏击赛、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烟台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

四、文化和金融结合

培育文化金融市场主体。鼓励本地金融机构设立专门服务文化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支持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等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支持经营良好、管理规范的大型文化集团公司设立财务公司,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政银企联席会议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不同领域、不同阶段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特色产品,积极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艺术品质押等融资产品和具有消费应用场景的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为文化企业提供展览展示、项目对接、业务洽谈、信息交流、政策咨询、投融资合作等一站式金融服务。优化文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加强信用管理,为参与投融资提供便利。培育引进文化金融中介机构,鼓励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等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无形资产的评估、登记、流转服务。开展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文化金融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平台等,探索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价和信息通报制度,营造文化金融业发展的良好信用环境。

五、文化和科技融合

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围绕动漫影视、数字内容、应用设计等领域,引进一批国家级或国际性文化科技机构、实验室、平台、基地,加大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文化龙头企业创建升级创新平台,创立文化科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重大产业载体支撑。依托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挥优质创新平台的集聚、创新作用,提高全市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中韩(烟台)产业园、中德高科技产业园的跨国合作创新效能,加强文化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提高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国际合作水平。加快推进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机制灵活、服务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发展融资、研发设计、科技成果检测等关联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建立 “互联网+科技服务” 新模式,提升技术市场信息、交易、服务能力。建立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创新水平、科研潜力和效益。建设“校所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广“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模式,创新成果多元转化途径。

六、文化和智造融合

加速工业设计价值链跃升。依托国际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中德工业设计中心,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设计协同创新平台、全球互联协同云设计平台,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模式。重点围绕乐器与视听设备制造、文具玩具制造、文化休闲设备制造等领域,培育贯穿重点产业全价值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加速烟台文化用品及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融入全球文化制造业分工体系。实施文化创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创建筹备工作,引导文化制造企业在产品前端设计阶段,以创意手段植入烟台海洋、海防、开埠、仙道、民俗等特色文化元素,提升产品外观、材料、包装等的创意设计水平。鼓励传统文化制造企业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形象标识系统,创建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强行业文化理念与精神内涵的展示传播。加强重点领域协同创新。结合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城、国家智慧城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程,抢抓“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机遇,围绕3D打印、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强高端文化装备和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依托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筹建烟台增材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3D打印产业园。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领域,研发智能可穿戴设备。

七、创意和农业融合

加强文化科技要素导入。深入挖掘农业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特色民俗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结合新媒体推广形式,提高烟台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各环节的科技含量。强化创意农业载体支撑。依托栖霞、蓬莱、莱阳等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事参与、游艇垂钓、农业展示、生态餐饮等休闲农业模式,打造一批果蔬采摘园、休闲农业景区、农业主题公园、葡萄酒庄集群,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集成完善、示范效能明显的农业示范小镇,依托烟台栖霞苹果艺术节、烟台国际果蔬农业博览会、烟台农民丰收节及月季花节、樱花节等农事节会,丰富以创意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开发创意农业特色产品。依托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烟台葡萄酒、莱阳梨等已有品牌优势,利用栽培创意、形色创意、包装创意、用途创意等手段加强产品的精细化开发,推动烟台特色农业产品体系升级。积极申报原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食品安全标志。围绕粮油、肉禽、水产品、果蔬加工和葡萄酒等重点行业,进一步提高张裕、龙大、鲁花、喜旺、中宠、仙坛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品牌知名度,推进烟台农副食品工业迈向中高端。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