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近年来,烟台市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部署,以文化强市建设战略为统领,构建特色业态体系,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带动,产业规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烟台市文化产业重点载体工程建设如下:
(一)特色产业载体提升工程
1.激发特色集聚区创新活力。实施城市更新文创导入计划。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进程,统筹推进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文化创意导入。在“一湾两街区”等重点片区保护改造中,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烟台特色,统筹推动芝罘湾港区文化延续和产业招商,精心实施朝阳街、所城里保护修缮,打造传承开埠历史、彰显文化底蕴、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经典。分类实施老街道、老厂房、老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引导一批特色文创园区、艺术创作基地、文化众创空间、特色孵化器项目入驻,争取短期内实现城市文化风貌的显著提升。
分类培育泛文化特色综合体。在“书香烟台”城市名片培育中,推动全市传统实体书店由单纯图书经销商向综合文化服务商转变,打造融合购书、阅读、学习、休闲、会友、亲子互动、专家讲座等多种体验的综合文化空间。引导中粮大悦城、万达广场、华润中心、红星国际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根据文化市场消费需求,提高知识类、创意类业态比例,增强商业综合体消费黏性。依托烟台市体育公园、海乐福体育综合体等项目,打造集运动休闲、体育培训、运营开发、体育互联网+、体育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综合体。利用现有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资源,打造具有烟台特色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打造全省文创集市发展高地。大力发展创意工坊、创意讲堂、艺术书店、非遗体验展示、创意产品发布会、创意大赛、原创表演等各种新型业态。推广烟台1861创意产业园区、海阳绿灯古玩字画文化市场等文创集市创建经验,扩大省级文化创意集市规模。引导老烟台街集市、招远金街、滨海ART创意市集提升业态层级,鼓励创意集市运营机构对种子期、初创期创意企业、项目进行筛选、投资。通过布局落地“文化创意集市”,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承、文化体验、创业创新、产业融合、产业扶贫等城市功能。
2.打造特色小镇产业辐射圈。升级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持续提升龙口东江南山养生谷小镇、长岛北长山海岛小镇、莱州朱桥黄金小镇、福山清洋康养小镇、牟平龙泉养生小镇、莱阳姜疃生态旅游小镇六大省级特色小镇服务水平,创建国家级特色文旅小镇。按照国家级创建标准,深入挖掘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积极统筹区域内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内涵阐发、文化风貌建设。发挥区域内传统产业优势,以“文化+”为抓手带动小镇产业体系升级,构建合理的文旅产业生态链,提升区域内文化产业竞争力。
巩固创建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支持牟平区红色文化小镇、莱阳市照旺庄梨花小镇、吕格庄恐龙科普小镇、芝罘区卧龙1861文化创意小镇、福山区清洋科创智谷小镇等市级小镇创建省级特色小镇。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源,吸引有潜力的文化创意、文化科技企业入驻,进一步加大与产业运营平台服务商的合作力度,助推区域内优质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与政策保障体系,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
培育开发一批新型特色小镇。引导福山区新浪动漫小镇、蓬莱影视小镇、龙口西洋文化小镇、莱州书法武术艺术小镇等新型特色小镇,聚焦稀缺资源和特色产业,探索集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田园社区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向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防止与周边形成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缺失的同质化竞争,以特色小镇建设运营带动周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全面优化。
(二)文体旅“活动经济”提质工程
1.提高“文化+会展”新能级。全面提升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中国(烟台)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等行业品牌展会水平,高水平承办胶东文化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中国动漫产业论坛、“仙境烟台”高端论坛、国际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论坛活动。引进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展会和优质品牌展会,争取国家级文博会议、论坛、展会等活动落户烟台。支持现有品牌展会、会展企业积极申报全球展览业协会等国际认证机构认证,进一步扩大国际组织认证认可的展览机构和展会数量,提升烟台会展业国际化运营水平。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推动形成“一地区一品牌”“一产业一品牌”的会展格局。引导场馆运营机构探索“场馆经营+多元经营+自主办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2.拓展“体育+赛事”新市场。以多层次体育赛事为核心,构建观瞻型产业集群和可观看、可欣赏、可参与的运动经济生态链,加快推进文体、体旅产业融合进程。在提高烟台国际武术节、国际自由搏击赛、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烟台国际马拉松等国际赛事举办基础上,依托烟台体育公园、海阳国家沙滩体育健身基地,积极申办更多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 巩固发展武术、海钓、马术、高尔夫、马拉松、帆船帆板等烟台传统体育赛事,大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等市级项目联赛。依托专业中介机构、赛事运营机构合理调配赛事场馆、配套设施的服务资源,创造或引进赛事IP,开展主题活动、衍生周边娱乐活动,着力促进赛事用品、设备纪念品、服装等相关产品市场营销,对赛事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进行持续跟踪、反馈。
3.培育“旅游+节庆”新品牌。整合各市、县、区内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节庆活动推动商旅文产业有机融合。持续举办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国际沙雕艺术节、中国杂技金菊奖、“人间仙境·葡萄美酒”休闲旅游季、养马岛读书节等节会活动的国际化水平,搭建文化宣传和产品展示平台。提高中华妈祖文化节、北方渔俗文化节、仙境旅游嘉年华、冰雪仙境体验季、艾山登山大会等节庆活动的举办规模,提高节会互动水平。整合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示馆、科技馆等场馆资源,集中展示本地历史文化及葡萄酒、鲁菜、水果、海产品等特色品牌产品,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海事、农事文化节庆活动。拓展节会宣介渠道,利用论坛、社区、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平台,开展VR体验、网红直播、微电影大赛等营销宣传活动,扩大节庆活动宣传效应。
(三)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1.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着重实施北庄遗址、嘴子前墓群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非遗“六个一”保护措施,传承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强化对革命文化、仙道文化、海洋文化等胶东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挖掘散落在乡村中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英雄的家乡”等胶东文化特色村庄。全面提升“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和利用水平,完善“乡村记忆”乡镇民居、博物馆、村志馆、档案馆、村落等基础设施,举办“乡村记忆”节庆活动,开展“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一村一品”文化特色培育工作。鼓励创作乡村题材网络文艺作品,利用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网络宣传平台,促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载体项目、活动的逐步开放。
2.构建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传统手工艺,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引导剪纸、绒绣、工艺品雕刻、草辫、黄金首饰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工程,围绕招远市仓口陈家村、龙口市西河阳村、牟平区河北崖村等国家级、省级传统古村落,深度开发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修学研习产品,打造一批古村落度假村、古村落精品民宿。培育一批以招远市九曲蒋家村古法淘金、海阳大秧歌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体验村,以福山区大石头影视基地、海阳琵琶岛影视文化旅游基地为代表的影视文化村落。引导民间资本以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兴建乡村文化活动、消费场所,结合山会、庙会、乡村大集资源,打造一批文化消费集聚区、文化超市、文化大集。
(四)文化服务贸易提升工程
1.构建文化服务贸易载体平台。抓住“一带一路”、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实施及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的战略机遇,结合省级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建设,打造对外文化贸易推广促进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省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构建文化跨境电商生态体系,支持文化企业建设出口商品 “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打造海外烟台新名片。引导在文化创意和工艺品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芝罘区、莱州市,创建首批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区。鼓励鸿富锦精密电子等获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文化服务载体,建设文化加工贸易转型示范基地。组织企业参加日、美、加、法等国的文化贸易推介招商活动,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和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市场开拓力度,为未来建设国家级文化服务贸易基地夯实基础。
2.加快拓展文化服务外包市场。加快拓展创意设计、动漫及网游设计、 数字信息服务外包市场,根据城市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依托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东和科技园等特色园区,打造以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为基础、网络平台为补充的立体化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依托全市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烟台等文化领域服务外包新模式。引进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文化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大对欧美和日韩发包企业的引进与合作力度,促进动漫影视、专业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开展“一对一”海关政策咨询与辅导、专利奖评选等活动,落实离岸外包企业税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