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德州市夏津县文化产业现状评判研究
日期: 2020-02-19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近年来,德州市夏津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格局。健全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质量效益,实现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新兴业态跨越发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伴随全县产业转调步伐的不断加快,夏津文化产业实现破题起势。2015-2016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依次实现8.3、10.03亿元,占GDP比重分别达4.83%、5.35%。2017年,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0.2亿元,占GDP比重为5.44%,位列全市第2位,增加值比重同比增长0.27个百分点,产业发展综合得分9.81分,处于全市第三位。到2018年底,预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5.74%,增长0.3个百分点。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共有文化企业167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315人,占全县同期企业从业人员的4.6%,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型(涉文旅)企业集团为龙头,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文化市场主体格局。

(二)传统业态优势稳固

全县书画艺术、教育培训、工艺美术、非遗生产性保护等重点业态实现较快发展。主动发挥人才队伍及氛围优势,依托书画研究院等平台,不断完善传统书画创作、装裱、展示、交易等产业化链条。书画艺术等培训行业快速发展,全县拥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上百家。依托草柳编、人造花、节日礼品等出口型工艺产品体系,持续打造“中国工艺品之乡”品牌,以连城·文化创意国际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工艺品企业提档升级。老榆木家具产业沿323省道实现带状集聚,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依托全县特色非遗项目资源,持续加大布袋鸡、小磨香油、益和成糕点等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力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三)载体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夏津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建成一批农村书屋、乡村记忆馆、乡村大舞台,全县乡镇文化站实现常态化免费开放,市民中心顺利落成并承担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尼山书院等多项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持续开展“鄃城文艺奖”“鄃城百日诵读”、诗歌文化节、椹果采摘节等活动,积极创设全民阅读基地,打造“菜单”式文化惠民新模式,逐步实现文化惠民、体育惠民工程的全覆盖。文化及相关产业载体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县拥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依托现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积极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产业融合步伐加快

依托全县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基础,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融合步伐加快。依托历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资源,不断丰富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德百旅游小镇等项目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融合质量大幅提升,夏津得以荣获“中国优秀旅游文化名县”称号。围绕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周边区域,打造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建设乡镇万亩果桑基地,通过引进农业科技专家、技术、平台资源,大力推动桑产业在产品端、活动端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相结合。依托文化创意、创新力量,初步提升了棉纺、羊绒、家具等产品附加值,全县涌现出苏留庄、郑保屯、宋楼等一批特色产业融合片区,加快推动夏津特色产品走向新兴消费市场,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夏津现象”正逐步显现。

(五)综合保障逐步强化

围绕产业扶持、招商引资、动能蓄积、要素保障等领域,持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实施“三个十”培植工程,在扩张用地、融通资金、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扎实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创新节庆招商模式,丰富招商渠道,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招商引资推介会”“椹果生态文化节”等招商活动平台,与省内外大型文化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借助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平台,全县7类38个重点项目列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强化科技和金融等要素市场保障能力,截至2018年,全县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7家,其中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5名。全县90多家企业与12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创新资本运作,设立助保贷、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10种金融工具,不断拓展文化企业金融帮扶渠道。利用文化消费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消费补贴、文化活动宣传推广等形式,持续引导和扩大城乡文化消费,夏津获得“山东省文化消费示范县(市、区)”创建资格。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