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近年来,济南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巩固壮大主流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创新生产理念、传播方式、交互模式,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媒体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创建“新媒体之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济南市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路径研判研究如下:
(一)构建新媒体优势业态体系
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依托全市新媒体相关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移动阅读、在线教育、自媒体、按需印刷等新业态。
主动适应网络自制内容全面进入精品化的时代趋势,重点培育以数字化产品、网络化传播、个性化服务为核心的网络视听产业。扶植贝壳视频为代表的本土短视频内容品牌孵化平台,引导创作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百姓生活的视听作品。加强终端技术研发,将优质内容推送到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屏幕多终端。推动网络视听与电商、投资、教育、大数据、云服务等充分融合,构建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圈。
丰富个性化、定制化的移动阅读产品体系,建立文学、艺术、历史、传记、心理、科普、生活等垂直营销渠道,实现从内容到产品再到用户的结合,不断提高移动阅读精准服务水平。稳步发展在线教育行业,引导在线教育机构合理利用移动端营销、搜索引擎等获客渠道,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性和独特价值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鼓励与出版企业合作开发上游优质版权资源,构建优质出版内容资源库和传播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合理引导自媒体行业发展,依托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优质自媒体平台,在提升内容创作质量基础上,创新广告变现模式。结合短视频、在线直播等形式拓展知识付费、网红营销等领域,做大网络社群经济。加强出版大数据分析、结构化加工制作、资源知识化管理、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印刷、发布服务以及产品优化工具、跨终端呈现工具等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着力解决出版印刷实现供给优化的技术短板。
(二)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化进程
支持济南广播电视台、济南出版集团、济南集团等传统媒体企业转型升级,在突出权威报道、主流价值基础上,不断提高原创能力和水平,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产品,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做大做强“爱济南”“天下泉城”“无线济南”“叮咚FM”等新媒体品牌,推动传统媒体优质内容在网络台、手机台、微博、微信、二维码、电子阅报栏、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上广泛传播,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百姓的过程中延伸产业链。
支持传统媒体控股、参股、并购互联网企业和科技企业,拓展网络和新媒体业务,集聚传播渠道、信息用户和专业人才。加强媒体无形资产保护与运用,加快构建融合状态下的经营管理模式,增强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创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融资政策,推动传统媒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融合项目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推进网络搜索、网络社交、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对接,打通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用户群,广泛吸引用户、增强平台粘性。
鼓励出版发行单位探索适合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传统发行渠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传播体系。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发展,鼓励山东书城、品聚书吧以打造多层次文化空间和融合多元化业态为抓手,持续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服务模式。进一步开拓农村等出版产品消费市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出版网络社区等传播载体,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粘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力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产品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三)强化新媒体产业科技支撑
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重点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不断优化媒体的内容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处理数据能力,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强大支撑。鼓励济南广播电视台整合全市新闻出版数据资源,建立全市新闻报道资源数据库、影视节目数据库和出版资源数据库,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内容数据库,充分挖掘大数据潜藏的传播价值,拓展优质内容来源渠道。依托济南广播电视台拥有的20万小时影音资料,打造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济南现代影像大数据中心。
紧盯AI、5G等前沿技术,加速产品与服务形态的迭代更新。加快机器人写稿、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视频感应器等技术应用,开发智能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分发、智能语音等功能,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环节,提升内容创作者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支持新闻媒体、新媒体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合作,主动适应5G时代“视频流”化趋势,充分利用5G超大宽带、超低时延和超大连接等优势,提前布局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化服务。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鼓励媒体与市内外IT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平台、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合作。
(四)打造新媒体产业服务平台
健全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以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为宗旨,把握共性与个性化新闻、新闻宣传与便民服务的需求关系,不断拓展信息开发渠道,扩大信息服务领域,丰富信息服务内容,逐步实现与省市公共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支持研发推广服务性、分众化的传播平台和载体,以广泛、实用、多元的信息服务,扩大用户规模,增强受众粘度,提高实效性和影响力,形成覆盖广泛、信息全面、高效快捷、服务细致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构建新闻信息发布、政务信息查询、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等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新闻宣传和信息服务相互促进新机制。
持续完善全媒体新闻集成系统与传播平台。汇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用户提供内容,按照不同媒介形态的特点和分众化受众的需求,生产多种媒体的新闻产品,打造全媒体生产、多渠道传播的核心内容生产者。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管理等出版编辑一体化生产平台,实现出版内容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进一步强化报网、台台和台网互联互通,充分联动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号、UC大鱼号、趣头条、百度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进一步提高传播力。依托天下泉城新闻、无线济南、叮咚FM等新媒体矩阵,打造济南融媒体发布中心,构建24小时全天候新闻发布体系。
搭建并有序壮大区域性媒体云平台。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城市优势,依托都市圈、广电和互联网联盟组织,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通联动、合作共赢,基于互联网平台,汇聚各城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节目,实现互联互通、交叉落地、内容共享、信息交互,组建“省会城市群网络电视联播平台”,促进省会都市圈的信息沟通和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济南(县)市区网络电视联播平台”建设,汇聚各(县)市区公共服务信息和媒体资源,拓展县(市)区分平台,提升全市整体信息传播能力。
(五)培育新媒体品牌节会活动
持续举办好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充分发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专业指导作用,联动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端平台资源,链接光明日报、南方传媒、澎湃新闻、爱奇艺、百度百家号、美图、二更、快手、贝壳视频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机构代表,围绕“四个一”合作目标,搭建全国性的高层次新媒体交流平台,联动山东文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打造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主题峰会品牌。
全力配合“申都”工作,筹备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与影响力的新媒体节事品牌。尽快启动“新媒体之都”创建工作,制订工作行动方案,根据“申都”工作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组织举办国际媒体艺术周、国际新媒体产业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全面展示济南数字技术、媒体艺术及社群组织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氛围营造等成就。依托国际性活动平台与文化交流平台,全面深化与中国长沙、法国里昂、英国约克、美国奥斯汀、加拿大多伦多等“媒体艺术之都”成员城市的交流合作,将泉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媒体传播有机结合,借助媒体力量和节会平台助力文化“走出去”,着力提升联合国UNESCO和国际成员城市对济南文化与新媒体产业的认知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