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济宁市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发展突破的关键环节研究
日期: 2020-03-04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近年来,济宁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及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动运河文化弘扬传承、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将大运河济宁段打造成为中华运河文明核心展示区、国家首批运河文化建设示范城市以及大运河(济宁)水运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实现运河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济宁市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发展突破的关键环节研究如下:

(一)推动产城人文一体发展

1.建设运河特色文化小镇。依托南阳镇打造运河风情小镇。发挥南阳岛的离岛优势,以“运河四大名镇”为切入点,以微山湖优势生态环境为依托,以运河水乡民俗为主题,通过“修旧如旧”方式再现运河商埠历史繁荣,合理导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亚健康恢复等高端健康养生业态,培育中国运河第一古镇、运河民俗文化古镇品牌。依托微山岛镇“天人合一家园”“中华100大生态亲水美景”生态品牌优势,以渔乡民俗风情体验产品为核心,以生态湿地、万亩荷园为载体,打造浪漫渔家小镇,大力发展水上生态文化休闲项目,完善微山岛旅游产品体系,培育“红色渔乡、度假绿岛”小镇品牌。依托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基础,支持微山县欢城镇充分挖掘微湖文化、运河文化、冯驩文化、渔家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打造提升东大农业园、二级坝湿地公园、下辛庄枕水人家、土楼荷塘等特色旅游景点。不断推进“互联网+微山湖渔湖产品”平台建设。鼓励鱼台县张黄镇以转型发展、生态循环为主线,实施园区、矿区、镇区、社区、湖区、景区“六区同建”战略,加快湖区生态湿地旅游开发进度,大力发展湖区湿地旅游,结合境内闵子祠、鲁隐公观鱼台、超化寺、樊迟墓、樊子祠、孝贤文化大院等名胜古迹,打造“五里三贤”旅游精品线路。

2.推动沿线乡村文化振兴。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鼓励运河沿岸乡镇、农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运河遗址、非遗、名人故居、青山绿水等特色乡土资源,分类打造一批休闲村、养生村、美食村、艺术村等特色村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农事体验、名人观瞻等文化体验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创意工作室等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提升乡村土特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开发,提升微山湖特产等“济宁˙礼飨”品牌农产品的文化品位,提高农产品的美誉度和附加值。

(二)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交流

1.推动儒运文化一体传承发展。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创新模式,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运河与儒家文化的交流合作,丰富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推进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相融相通。打造儒意运河,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元素,推动运河治理、人文景观打造与儒家文化注入的有机结合,将孔孟思想、礼乐文化等丰富的生态人文元素融入其中,展现独具儒家特色的山水风情。推动睿湖商务区等运河重点建设区域与曲阜国学文化体验区、九龙山—尼山片区的国学文化生态度假区、邹县古城区的儒家文化传承创新体验区、孟子湖新区的国学文化教育产业新区等片区加强合作交流,协同开展运河文化复兴工程、新兴文化培育工程、特色风貌展示工程,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会展节庆、文化创意产业。构建蓝绿交织、文化共融、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建成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高地,建设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道德礼仪首善之区、国家记忆工程先行区。

2.拓展文化对外交流宣介平台。紧密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趋势,借鉴德州、临清、聊城、台儿庄等沿线城市的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经验,通过积极参与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举办世界运河名城专家论坛等文化活动,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与运河沿线城市间的人文交流。加强与枣庄、徐州、聊城等运河上下游城市在生态联防联治、道路互联互通、承接产业转移、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互联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动机制,创建一批运河文化重点项目。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开拓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助力“运河之都”品牌打造。实施运河文化遗产“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深入挖掘济宁运河文化内涵,打造系列运河文物精品展。创新运河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平台,强化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协作,进一步提升济宁运河文化的知名度。建设运河文化研究院,组织和推动学习、研究、传播运河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对内对外宣传平台,宣介运河城市文化传承发展、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对策和做法,进一步促进运河城市间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保护修复运河生态系统。实施运河沿线景观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大运河遗产环境和景观保护力度。加快河道故道修复工作,实施航道提升工程,加快沿线河道、闸桥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黄河以南全程通航。改造提升运河沿岸现有道路标准,建设运河遗产小道。严格执行运河两岸新建建筑高度、体量、形制、色彩控制的具体技术指标要求,保护大运河环境景观免受新建筑影响。加强大运河遗产缓冲区生态管理,在深入开展大运河周边环境景观影响评估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确有必要扩大的缓冲区范围,将大运河两侧重要的视线廊道和区域纳入缓冲区管理。参照国家文物局出台的关于大运河遗产缓冲区管理以及环境景观保护相关文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制定相关遗产区、缓冲区管理和环境景观保护的实施细则。以治理城市病为导向,瞄准长远、系统治理,将开展水体修复、塌陷地修复、绿地修复、文化建设、公共设施完善、市政设施补齐、棚改安居、市容提升、交通岀行改善、违建治理等10大专项行动。近期以城区五河地区(老运河、越河、任城河、小府河、小洸河等)为整治重点,开展河道治理,完善绿地系统,实施棚户区改造、中小学校建设、交通疏解等行动,补齐老城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2.提升运河沿岸文化风貌。加快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济宁段)人文自然景观带建设。依托大运河和古运河两条蓝色生态廊道,挖掘济宁丰厚运河文化资源和丰富城市水岸肌理,优化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对最具济宁历史风貌的河道、水系、建筑业态、商业运作模式、水上客运体系进行继承创新。按照《济宁大运河沿线景观规划方案》,有序塑造《诗经》“风、雅、颂”韵味的沿线景观,形成“运河之风、生态大雅、文明之颂”的特色景观。中段塑造为城市段“风篇”,落地“水园”“云园”“月园”“静园”“花园”“雨园”等体现济宁运河文化的特色园,体现不同的文化主题;南段以“雅篇”为主题,依借北湖凸显自然生态和郊野景观特色;北段以“颂篇”为主题,以生态景观与田野景观为主导,并在凤凰台西侧设计体现始祖文化特色的“影园”。

分段实施大运河景观风貌提升工程,重点推进任城区大运河西岸生态景观、东岸灯光亮化提升工程,沿宣阜巷、运河南岸街向两端延伸,逐步形成从东大寺到济安台的运河文化风光带,再现古运河桨声灯影、商家聚集的繁华景象。统筹太白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景观提升,建设运河文化公园,突出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合理规划运河古道沿线用地,推进运河文化、生态景观、现代商业的一体融合,建设集文化体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主题酒店、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老运河文化产业带。推进郭庄港客运码头建设,规划建设码头游客集散中心、雨水花园广场等项目,打造西部城区水上旅游客运中心。加快大运河西岸滨河景观及道路建设,打造展示北方果林景观特色的生态景观带。建设提升大运河东岸滨河景观系统,完善现有景观工程硬化铺装、苗木种植、景观小品及配套设施建设。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