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近年来,济宁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视察山东、视察济宁及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动运河文化弘扬传承、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将大运河济宁段打造成为中华运河文明核心展示区、国家首批运河文化建设示范城市以及大运河(济宁)水运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实现运河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济宁市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发展保障措施研究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与体制创新
成立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发挥协调和配合作用,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年度方案。建立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会商,强化综合协调、协同联动,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建立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绩效考核和督导体系,明确沿线县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体责任,根据各区县现有基础,将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实施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加强遗产保护、内涵挖掘、生态整治、经济发展、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行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有序开发的管理运行模式、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综合管理体制,健全运河流域、行政区域和部门的协商协调平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运河沿线各县区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志愿者制度。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及生态环境修复。
(二)加强法制建设与政策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关于水域、航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大运河济宁段保护立法工作,明确大运河济宁段保护范围、缓冲地带,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按照大运河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保护规划,巩固和完善大运河监测预警和档案体系,加强监测平台管理和遗产巡视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威胁遗产本体的各类安全隐患。涉及遗产安全的重大事项,应及时通过国家监测平台实施备案。相关遗产保护修缮及遗产区、缓冲区内的建设活动,应依法编制相应工程方案并履行报批程序。
贯彻国家、省、市近年来出台的相关专项政策,确保财政、税收、土地、投融资等各项优惠政策按规定落实到位。将大运河文化经济带重大项目纳入济宁投资优选项目目录,优先安排省内文化产业宣传推广重点活动。支持运河沿线区域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可持续性产业引导资金投入机制。对运河沿线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相关产业,在资金扶持、用地保障、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支持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市、县级人民政府及文物行政部门,对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给予积极奖励。
(三)完善生态补偿与投入机制
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推动沿线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建立下游对上游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补偿和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污或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双向责任机制,注重奖惩结合,强化资金分配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定负面清单。依托韩庄复线船闸工程、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济宁段)航道“三改二”工程、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济宁段)改造工程、梁济运河梁山至邓楼船闸段航道复航工程、微山二线船闸、南旺运河港、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上级湖航道等建设,提高生态补偿综合效益。
不断加大对运河沿岸及重点水源区域的保护支持,探索建立大运河生态保护及治理方面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整合机制,引导各责任部门协调政策目标、明确任务职责、统筹管理办法、规范绩效考核,共同增加对运河文化经济带生态保护的投入。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融资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运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产业投入。充分发挥重大交通设施的联通作用,按照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发展共享的原则,积极创设平台,强化产业项目对接,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进绿色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与氛围营造
积极搭建对内对外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新媒体全过程、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近期建设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全面解读济宁建设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的意义、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普及生态环保和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宣传活动,扩大大运河文化遗产知识和保护理念等方面的宣传,提升社会各界参与大运河保护管理的意识和文化自觉。积极推进反映大运河济宁段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筹建工作,同时形成大运河(济宁段)文化遗产系列专题展馆,运用现代科技多维度宣传展示运河文化。
整合南旺运河遗风、竹竿巷百姓人家、宣阜巷非遗街、玉堂酱园三百年老字号、潘家大楼民国风貌、太白楼吟诗对白、南阳千年古镇、古南池风景区、微山湖运河故道、太白湖运河古道、世遗运河开河古镇等“运河记忆”主题街区载体资源,结合外围运河文化村落、运河小镇,通过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渠道,营造良好的运河文化传承氛围。引导运河沿线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大运河遗产所在地标识系统,并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相关规定,正确使用世界遗产标志,向公众提供真实、完整的大运河遗产信息,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自觉爱护运河环境、保护运河生态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