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近年来,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和突破口。积极对接国家、山东省文化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紧密结合全市十大产业专班计划,充分发挥济宁文化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依托创意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依托产业融合催生经济“新生态”,依托文化品牌塑造济宁“新形象”。
一、资源富集夯实动能转换基础
(一)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提供不竭动力。济宁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作为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的故里,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运河文化的汇集地、水浒文化的发祥地、梁祝文化的兴起地、佛教文化的体验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地。全市现有世界级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36处、247处、314处,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分别为17项、61项和286项。
(二)文化建设夯实传统动能发展基础。全市县级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152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并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先后建成23个民俗博物馆、37个传承基地、传习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数量和质量处于全省前列,戏剧创作生产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十连冠”。“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被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依托孔子文化节等载体,精心策划包装并大力宣传“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曲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取得重大进展。
(三)城市发展奠定新旧动能转换优势。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是促进文化产业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济宁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黄金分割点上。“水陆铁空”四位一体的交通集于一地,京沪高铁开启了济宁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崭新的同城时代,济宁机场开通了至广州、沈阳、成都等10余条航线。
二、产业实力拓展动能转换空间
(一)产业综合产能持续扩大。2013年-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35.18亿元增至177.47亿元,年均增速9.5%,占GDP比重4.08%。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从近1万家增至2.1万家,从业人员增至16万人,文化企业9000多家。其中,“三上”文化产业单位达到453家,比2013年增加310家,增长216.78%,总量居全省第2位,仅次于青岛市。全市文化产品对外进出口总额达5257美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出口额达51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全市3家企业进入山东省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名单。
(二)产业结构动能不断优化。全市现有文化产业涉及国家120个行业分类中的97个行业,覆盖率为80.8%,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26.12%、23.44%、50.45%,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结构。依托孔子研究院、孔子国学院、政德教育基地等载体平台,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培训教育,创新开发国学、礼仪、政德等培训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发力点,拓展文化旅游、印刷出版等传统优势产业新动能,运用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表现手段不断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度融入旅游、农业等产业。区域结构发展趋于均衡,全市11个县市区中7个县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泗水县、曲阜市占比超过5%,分别达到6.34%、5.46%。
(三)载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4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0处。拥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众创空间49家,省级文化创意集市创建单位2家。全市在建文化产业项目98个,总投资额达755亿元,其中尼山圣境、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投资过100亿元。目前,尼山圣境一期、“三孔”彩绘、孔子博物馆、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济州古城、1917工业遗址广场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正在扎实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载体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市场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深入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三、存在问题亟待动能转换破解
总体而言,全市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08%,低于全省4.17%的平均水平,距离达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标准(5%)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层次低、力度不足,引领性产业项目匮乏,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动能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创新驱动发展不足,新兴业态发展滞后,文化服务业占比低,基于高科技和创意设计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相对薄弱。四是龙头骨干企业偏少,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领军型人才匮乏,产业成长要素体系不完整。五是消费升级催生的文化需求动力不足,文化市场体系活力有待激发,相关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
四、机遇助力动能转换目标实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济宁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济宁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强大发展动力。
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全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济宁利用自身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方向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