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深圳:深耕人文生态,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日期: 2020-03-19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本研究报告由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明确了深圳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总目标,赋予了深圳无比崇高的新使命。当前,深圳正奋力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迈进,努力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深圳人文生态现状评析

优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文化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领跑全国,形成“设计-研发-孵化-生产-运营”的创新生态系统。

劣势: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化供给范围、社会化参与有待拓宽,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亟待完善,国有文化组织、单位、企业文化话语权有待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高水平大学、学科偏少。

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深圳新的使命定位;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举措将显著提升人文生态建设质量。

深圳人文生态策略设计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城市文化根脉

第一,健全深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体系,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绩效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城市历史脉络梳理和资源普查,探索建立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补偿机制;制定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推进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深圳史实系统整理、思想意蕴阐释辨析、时代价值研究阐发与转化创新;打造深圳编年史IP,为文学、动漫、影视、音乐、衍生品等提供素材支持;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领先地位的人文学科,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大家,打造国内领先的开放性文化智库平台。

第三,建设国际知名的文艺精品生产基地,培育建设新型文艺院团、组织,聚力创作国家级、国际级水平文艺精品。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深采风创作。探索文艺院团改革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以“深圳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中心,拍摄系列宣传片,构建城市形象宣介矩阵。

优化深圳城市人文环境,彰显都市文化质感

第一,培育基于包容性城市特质的公众文化认同感,提高城市友好度,尊重外来务工人员和移民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理性接纳特殊群体,建立公共设施文明友好度标准;探索推行“共享城市计划”,在国际范围内树立共享城市品牌。

第二,推出一批更高水平的文化行业标准、企业联盟标准,参与或主导制定一批文化科技领域的国际国内标准;创建一批品牌示范区,加强重点公共文化品牌设施的经营管理;建立完善城市文化品牌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管理体系,创新城市文化品牌宣介模式,整合传播媒介和拓宽营销路径。

第三,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与人文风貌提质工程,针对全市历史建筑研究出台改做社区文化、商业旅游或博览设施等的保护性利用措施,落实到相关城市设计导则中;提升前海、南山深圳湾等“城市新客厅”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客厅文化地标群,加强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群的资源联动。

第四,打造全球文创产业发展先锋城市和示范标杆,出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大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业态,培育发展影视、动漫、数字出版等业态;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科技融合,拓展“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硅谷”建设。

健全文化权利保障体系,优化文化服务供给

第一,保障文化享受权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均衡化,缩小原特区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重点在原特区外和来深建设者集聚的厂区、生活区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加强社区、办公场所的文化空间建设和服务供给。

第二,持续打造“城市文化菜单”,高质量推进菜单征集和整理工作,落实公益场馆免费开放、高雅艺术票价补贴等措施,广泛开展针对本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外地游客的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介;常态化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推动由直接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

第三,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围绕传统文化产品、数字文化内容、数字文化技术服务、高端文化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领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传统知识、民间文艺保护和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文化版权企业。

强化人文生态治理能力,完善综合保障体系

第一,加强扶持引导,强化人文生态政策体系创新,尽快启动国家级人文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不断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扩大高端人才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

第二,明确职能规范,夯实人文生态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网上审批全覆盖;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用工、用房等成本,及时向企业推送惠企政策信息;贯彻落实积分落户制度相关政策,适当降低外来人员共享公共服务的积分门槛。

第三,稳固教育基础,实施鹏城人文素养提质工程,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给结构和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解决对城市有贡献的劳动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发展,鼓励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增设人文类专业课程。

第四,厚植创新文化,弘扬深圳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持续培育尊重合法致富的商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整合存量丰富的高端企业家资源,积极参与“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切实帮助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整合政企学研优质资源,搭建各类企业家互相学习交流平台。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