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非遗科技的创新黑马---济南竹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日期: 2020-04-08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导读:2019年,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联合《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共同开启“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系列专题研究,获得文化产业界从业同仁广泛关注和热烈好评。为更好服务疫情后企业共克时艰、创新发展,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邀请文化产业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聚焦文化产业服务文化企业,现推出“2020文化企业观察系列”专题研究。专题聚焦总结前瞻性、关键性和创新性企业实践,依托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首创的企业创意资产评估系统,助力众多文化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本篇为课题组走进济南竹马文化传媒公司。

2020文化企业观察系列第1站

一、一生之托恰逢竹马

资料显示,木偶戏是一种用木偶来表演戏剧和故事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在于它的戏剧特征,它是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1949年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

2006年5月,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的有高邮卸甲肩担木偶戏、莆田莆仙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陕西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邵阳布袋戏、湛江市吴川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海南临高人偶戏、山东木偶戏等。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但目前,很多木偶戏传承人年龄都偏大、意识落后,缺少创新思维、商业思维,木偶戏亟待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

在济南国际创新产业园D座一楼展示厅,课题组见到了木偶姐姐李秀苹女士。李女士一直跟随老师学习木偶戏,但也发现作为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从事木偶戏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她陶醉在这种传统艺术之中,创设了济南竹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迈出木偶非遗技艺传承创新的第一步。《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竹马的形象为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公司名称由此而来。2019,竹马公司入驻济南国际创新产业园区,作为以木偶为核心文化元素的文化企业,致力于木偶艺术研究,进行木偶艺术发掘制作和演出传播,逐步开展木偶戏演出与教学、木偶技术产品开发、木偶艺术衍生品营销等。李秀苹女士这样总结自己作为非遗人的文化责任,“一生之托恰逢竹马”,“传承是我们的文化使命,创新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二、技术嵌入创新木偶

木偶非遗技艺如何创新?从2017年3月1日成立至今,济南市旅游联合会济南传统手艺人分会已经有了近240位会员,如何解决传统手艺创新问题是大家共同面临的迷茫和困惑。包括李秀苹女士在内,大家逐步形成共识,非遗木偶剧种的发展,应该是传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以传承弘扬传统艺术为本,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任何木偶非遗表演,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会老化僵化,最终从“活化石”变成毫无社会价值的死化石。王安琪(2019)提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环境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相互渗透,三者协同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来自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则为木偶戏的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2019年12月公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第二十三条“传统工艺振兴”,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鼓励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创意设计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据介绍,竹马公司持续推进木偶和科技的结合,连续三年加大研发投入并且不断迭代创新。公司总经理苏卫星作为技术专家,懂编程并擅长智能化技术,专注于木偶的技术组件和模块创新。3.0版本的木偶都可以称之为“木偶娱乐机器人”,木偶的眼睛可以展现五种表情,肘关节可以三方向弯曲,偶身经过改造增加了腰部控制,可以做出鞠躬致谢等细腻优雅的动作,表现力大大增强。同时,在移动舞台设计上也做到便捷和智能的最大化,这种机械一体化的设计方式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整体表演舞台的收装,最大限度降低了表演者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实现表演管理的标准化和智能化。竹马木偶深谙文化消费与文化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改善传统戏偶的创意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并将“文化+科技”成果融合转化,让“人工智能+戏偶”成为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着力点。

三、文化赋能精神食粮

为园区赋能文化体验,打造创意培训片区。在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D座一楼,竹马木偶汇聚了木偶、木艺、图书、文创等产品形态,打造儿童成长体验片区,成为传统文化元素集结亮相、发挥园区正能量的亮点高地。竹马木偶针对周边住宅区密集、儿童创意性活动区域缺失的问题,全面挖掘园区入驻文化企业资源,匹配构建创新产业生态,形成历史与现代融合、教育与娱乐互动、品位文化与传承消费结合的集聚示范区,渐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现了公司良好的创新氛围。

打造木偶IP,艺术赋能竹马文化。不同于普通的快消品时尚元素,木偶文化其本身蕴含着深厚的童年娱乐记忆和历史文化价值,凝结着消费者记忆的点点滴滴。木偶作为传统非遗项目,同样面临传承的烦恼和环境的变迁,唯有科学的文化植入和品牌定位才能破解发展困局,实现木偶非遗技艺的高质量传承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李秀苹女士作为木偶姐姐和公司的创始人,是公司无可替代的IP代言人,“我们将持续打造企业文化IP,逐步推动木偶姐姐IP和竹马品牌建设,打造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原创文化精品”。“在得到创新研发和技术保障的同时,加强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等深度合作,重塑创作生产和商业模式,我们的创意资产和品牌建设将逐步增强市场认知,扩大市场美誉度,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科技创新黑马。”苏卫星总经理如是说。

任重而道远。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中,提升了传统文化产品的技术性和趣味性,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余吉安等,2019)。未来,如何以高新技术增加非遗文化体验,加速释放“文化+科技”叠加效应,将前沿性、颠覆性、引领性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文化和工艺振兴,课题组将持续关注竹马文化,追踪文化科技实践创新。

 

研究机构: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学术支持: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报告负责人:陈旭、昝胜锋。感谢竹马公司李秀苹、苏卫星的深度交流互动,感谢相关专家的重要观点和启发。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