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文化生态系统性保护与利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0378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出重要部署,赋予了文化生态系统新的历史使命。
(一)文化生态保护的时代背景
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问题愈发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政策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二)当前文化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文化生态生存环境受到巨大冲击。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理念持续向农村渗透,源于农耕文明、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其生存土壤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对现有非遗赖以生存的乡间村落的拆迁与改造,对非遗赖以传承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特定村落、特定人群相联系的文化传承纽带作用日渐式微,一些非遗项目处于濒危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曲、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受到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难以被年轻人接受和欣赏,导致消费市场不景气,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文化生态保护扶持力度不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严重依赖地方财政投入,无法满足非遗项目、遗址遗迹、古民居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日常需要,非遗普查、数字化保护及传承人补助经费、传承基地建设受到较大影响,间接造成了非遗项目后继乏人、非遗保护进展缓慢等深层次问题。文化生态保护缺乏系统的政策保障,亟待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等相关政策相衔接。涉足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利用的企业实力普遍较弱,产品创新能力和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亟待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入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切实发挥市场对文化生态保护的驱动作用。
文化生态理论和制度体系亟待健全。文化生态缺乏理论和路径研究,参与主体的文化生态观念意识不强。文化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建设亟待完善,普遍存在制度意识不强,监督力度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分散的监管力量、交叉的职能部门极大影响了监管效力,行政效能不高和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无法统筹各方力量。由于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民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社会监督形式缺位,难以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使得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具体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