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文化生态系统性保护与利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037818
全面推进文化生态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举措建议:
1.夯实文化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论基础。鼓励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利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论坛、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深入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稳妥推进保护区建设。深入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对它们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它们的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的规律要进行深入研究。依托政协机关、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围绕文化遗产历史现状、文化艺术价值、开发利用规律编撰出版系列成果。
2.科学制定区域文化生态保护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在夯实基础阶段,应科学分解规划任务,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责任单位,有序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在总结提升阶段,基于前期建设基础和保护成果,总结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经验。应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修复非物质文化传承链,着力提升非遗创新发展和自我造血等薄弱环节。在巩固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整体性保护实践,健全完善自然生态保护机制和人文生态保护传承机制,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迈上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共生的新台阶。
3.实施文化和自然遗产、非遗系统性保护。通过对区域内重要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乡)、名村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将传统表演艺术类、技艺类、民俗类、体育类、医药类项目纳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文化艺术之乡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相结合,进一步优化非遗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保持地方性特色。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结。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根据地方文化特色,使重点区域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并存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
4.推动人文自然遗产体系的创新性转化利用。深入挖掘、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用项目带动发展,用项目传承生态。坚守工匠精神,做好传统工艺话语系统内涵与精神的梳理及传承,坚持经典艺术、工艺的审美追求与观念诠释。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鼓励传统手工作坊、经营业户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精心策划展览展示活动,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将传统美术艺术形式与现代题材、材质、包装相结合,依托创意思维、创新理念,赋予产品以全新的视觉效果。树立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引导具备一定市场基础的传统美术项目与现代商业品牌相接轨,依托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将产品应用场景拓展至各类现代消费空间中,推动传统工艺品生产、营销融入休闲娱乐、文博体验、研学旅游市场。
5.加大财税及人才智力支持力度。积极申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展演活动争取国家非遗专项经费支持。引导非遗保护项目、文物保护项目、古村落保护项目积极争取省、市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统筹利用文化记忆工程等相关专项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建立邹鲁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机制。统筹构建金融合作平台,加大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对实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文化生态保护人才队伍,由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定期举办面向传承人、相关从业人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培训,设立文化遗产普查知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态理论、法律法规、地方文化、管理方法、技术应用等培训课程。建立考察学习机制,学习国内优秀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经验,探索文化生态保护规律,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
6.健全文化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新型文化管理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法明确政府在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的义务,构建以行政权为主导、以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公权保障体系,保障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如制订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文化原生态抢救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