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文化发展研究专题:创新驱动——实施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下)
日期: 2021-01-04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文化生态系统性保护与利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0378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明确了以数字化驱动未来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四五”时期,建议重点围绕数字资源、数字内容、数字技术、数字生态、数字平台、数字消费等重点环节,提高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

1.数字资源夯基础。按照“优化存量、补充增量”的原则,扩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系统。首先,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文献典籍数字出版、经典资源普及、文化数字记录整理等专项工程,将地方现有物质与非物质实体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转换,加快对图书、艺术、美术、音乐、文博、书画等当代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积累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挖掘、整理、研究、阐发成果。其次,打破资源所属机构组织边界,多措并举整合高校及私立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及相关社会文化机构资源,实现文化资源跨系统、跨部门开放共享。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分中心、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基层网点建设,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拓展到每个村和社区。

2.数字内容为灵魂。聚焦数字内容原创和价值变现环节,营建数字内容价值生态。首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引导数字内容生产价值导向,培育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观。其次,完善数字内容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结合数字文化产品、技术和服务行业标准,倡导UGC、PUGC文化内容生产组织模式。再次,建立适应数字文化内容特征的版权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最后,拓展数字原创内容变现渠道,鼓励有实力的数字文化内容企业开展文化产品价值评估与版权交易技术研发,扩大和提高动漫、文学、出版、电竞等行业原创内容的奖励范围与奖励力度。

3.数字技术作驱动。围绕资源资源转化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技术应用边界三大环节,强化数字技术支撑。首先,完善文化资源信息采集、记录、保存的数字化应用技术体系。开展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推进文物保护领域大数据建设,搭建全省标准化数字文化资源系统,逐步实现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其次,支持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等共性技术研究。着力攻关智能科学、体验科学、语言及视听认知表达、跨媒体内容识别与分析、情感分析等数字文化生产服务的关键共性技术。再次,拓展基于大数据、5G技术、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应用边界,提升新技术下的产业生态服务效能。

4.数字生态搭系统。在协同创新理念层面,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建立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应切实尊重和保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市场主体分类引导机制,推动小企业联盟化、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在科研资源和人才供给环节,结合产业教授、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支持省内本科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与数字文化企业深度合作。在专业服务和中介链接环节,应积极链接金融和科技服务资源,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创新共同体运行机制。

5.数字平台建桥梁。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具体需求,搭建多层次、多元化文化数字平台系统。结合“智慧城市”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数字文化馆建设、数字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投放平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构建知识技术服务众包平台、生产资料共享平台,实现知识技术共享。鼓励数字内容企业开发数字资产管理平台,解决创作、制片、数字资产管理保护以及数据沉淀利用问题,优化数字内容制作生产流程。支持建立行业服务贸易平台和“出海”平台,推动优秀数字内容存量产品的二次创作和海外推广。

6.数字消费促变现。聚焦文化惠民、文化消费两大端口,着力引导和扩大数字文化消费。首先,充分发挥文化惠民消费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作用,提高数字文化产品在全省文化惠民消费季中的比例,拓展数字类文化消费信贷业务,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其次,重视后线城市的数字文化鸿沟问题,加快信息终端普及和消费者数字技能的提升,持续赋能消费者特别是数字技能相对薄弱的农村居民、老年人等群体,引导养成数字文化消费习惯。再次,基于数字文化消费指数与公共文化流量数据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引导数字文化企业开拓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培育数字文化消费新增长点。最后,常态化开展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专项行动,规范数字文化消费环境。加快完善与数字文化消费相适应的法规体系,形成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好氛围。

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领域,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文化品质内涵的基本要求,顺应文化需求的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趋势,以数字化为手段集成应用多领域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着力提升内容原创、表达和传播能力,才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优质高效。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