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文化生态系统性保护与利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0378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任务要求。
产业带是由相近或相关产业集中形成的链状或带状区域,其内部具备较强的资源联动和要素集聚效应。除产业带以外,国内外学界还提出过产业聚集带、产业隆起带、产业走廊、经济带等与产业带相关的概念。根据相关概念,文化产业带可以定义为以线状文化资源、链状文化产业为空间主轴,围绕创作、生产、传播、展示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而形成的带状经济系统。
一、区域文化产业带发展现状分析
“十三五”期间,我国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高标准布局了一系列重点文化产业带,探索建立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
其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京津冀地区则依托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京津冀产业链分工协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资源等要素合理流动,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长江经济带则重点推进长江沿线城市群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此外,在不同地域层面还规划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及等特色文化产业带。
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各文化产业带通过区域协同、要素融通和体制机制的联动革新,带内文化产业资源实现了初步协同开发、管理和利用,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错位化、差异化、互补性特征逐步凸显,文创园区、企业、项目间的跨区域合作意识和合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与此同时,仍突出存在诸多问题:文化产业带内部的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转换不畅,以联动带协同、以协同促联动的良性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区域内文化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统筹,“条块分割”式行政管理模式弊端突出,缺乏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通不畅甚至出现“倒流”,统一的区域文化要素市场远未形成。
二、区域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导向
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与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水平已成为决定带状经济系统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十四五”期间区域文化产业带应重点围绕以上两大因素,着力提高发展能级与质量效益。
1.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区域文化产业带应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文化产业业态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内外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文化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凸显带内产业极核、产业支点、产业群落等单元间的联动叠加效应。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文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区域文化产业带应着力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中心任务,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产业链布局,着力提升产业链控制能力和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同时,重点围绕创意、设计、生产、流通、营销各环节,构建稳定而动态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最终提升以价值链为驱动,创新链、空间链为主导,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为支撑的文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带状集群,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生产、交换、消费的协同化发展格局,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