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03781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体系。2019-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围绕“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部署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必然性与应然性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已经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一)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面临诸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从融合基础层面看,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组织模式僵化、基础设施陈旧、资源量少质差,造成农业效益低下、成本居高不下,造成整体产业竞争力弱;农副业加工起步较晚、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迟缓,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起始阶段,围绕耕、种、管、收、烘、储等环节的基础服务水平不足,土地托管、农产品流通、综合培训等增值服务覆盖面不足。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等产业载体的以点带面能力较弱,一二三产融合的现实基础条件不甚理想。
从产业治理层面看,一二三产融合的驱动机制和政策引导能力亟待提升。传统的产业认知往往将一二三产融合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简单叠加,相关政策着力点也仅限于某一产业领域,忽视了与其他产业细分部门的统筹引导,导致部分产业要素仅为单向配置,无法实现全要素系统配置,导致相关产业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无法满足降低跨产业交易费用的核心诉求,进一步限制了先进生产要素的引聚能力。同时,政府对于政策制度成本投入也相应的增加了三产融合组织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合门槛。
由于乡村振兴的任务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而一二三产融合的主客体及资源要素亦涉及广泛,二者关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实现诉求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一二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短板,已成为乡村振兴致力于解决的重要内容。
(三)三产融合之于乡村振兴的应然性
在新时代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统筹中,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度,既是二者在价值端的趋同点,又体现了实际发展的应然性。
第一,通过三产融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产业兴旺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兴村振兴始终需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多措并举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现代化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产业新动能。发达国家的城乡发展历程证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突破口即为三产融合:一是要按照复合型经营主体的标准,充分解放和提升各类经营主体的理念意识,做大做强产业链主体群,激活新时代一二三产主体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二是要强化政策引导,结合三产融合的区域差异现状,科学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倾斜、链条倾斜,尤其是推动落后地区产业补贴由生产链条向精深加工、销售链条倾斜。
第二,通过三产融合提升乡村功能的多样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在产业融合所产生的脱贫增收效应下,农村将逐步推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和优化,并逐步从传统的农业保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优质的食物、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令人向往的乡村文化和风俗体验的多种美好生活需要[1]。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与融合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成本、技术和市场的赋能作用,解构重组以农业为基干的三次产业链、价值链内外部关系,使得原本孤立的产业和产业部门间形成系统有机的交叉融合形态,推动产业运行模式的创新。
(一)动力因素
1.内驱力:交易成本控制
传统农业生产组织结构以分散型、孤立型的产业单元为主导,伴随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功能需求的变化,小规模单体生产组织模式的高成本弊端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趋势。为降低各类中间交易费用,农业生产单元逐步自发选择新的组织模式,即通过经营主体间的结盟、兼并、重组等组织变革方式,打通传统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纵向融合,依托二三产业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迅速把握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产品深加工或功能再开发等方式,将一定范围内的相关消费需求纳入同一企业经营范围。同时,生产要素的集聚激活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农业各部门间、农业各部门与二三产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愈发凸显,进一步降低了与市场的交易环节与交易费用。
2.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在各个产业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产业公地,公地之内的劳动力、组织、技术和制造能力等各种要素通过共同的技术基础是可以实现共享的[2]。因此,技术创新相较于组织与制度创新,是最为活跃的产业融合推动要素。由于正外部性效应的普遍存在,如农业相关领域产生的技术创新一旦在行业内部产生理想的创新价值溢出,该技术可迅速向农业领域扩散和渗透,加快农产品形态、功能及生产设施、原料等的变革,从而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同时,当技术创新拓展渗透后,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边界将逐步模糊,原有技术壁垒和目标人群的显著差异也将逐步式微,为农业与精深加工、集散仓储、物流配送、贸易展销、体验休闲等产业链条融合创造了基础条件。
3.牵引力:外部市场需求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消费需求、企业需求、资本需求都对产业融合产生牵引作用,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不断对相关产业协同服务体系提出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产业融合是产品和市场持续适应、调整、完善的过程,而该过程也势必将产业融合的市场价值模块拓展至市场运营、营销、品牌等各个方面。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下,与农业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不断向农业资源所在地集中,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亦随之集聚,又不断发掘、创造更多潜在需求,发现新的价值洼地和利润区间。同时,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依托产品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空间相对有限,而产业融合所带来的服务增值则能有力地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充分实现市场消费带动作用为多个产业提供巨大的牵引力。
(二)融合模式
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法则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平均收入的提升,劳动力会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将显著改变三次产业格局,进而影响产业投入、利润分配和产业融合形态。目前,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模式一般可分为延伸型融合和交叉型融合两种模式。
1.延伸型融合模式
该模式通常表现为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工序的加法效应,亦称为工序性融合,其融合载体一般为符合终端消费需求的产品体系。按融合主导方向来分,可分为前向延伸和后向延伸两类融合模式。首先,前向延伸融合是以农产品深加工或销售流通为主导,向农产品上游的种植链条延伸,按照深加工、销售流通环节的品质、成本和供给要求,强化农产品种植的品质标准、自给能力和规模效益。其次,后向融合是以农业种植生产为主导,向农产品深加工、销售流通和特色服务链条延伸,目的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效益转化能力。
在延伸型融合模式中,产业链条的拓展带来了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有效整合了产业要素并降低了产业链条中间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综合效益。这其中,农村生产资料的整合、经营主体的内部协同是实现延伸型融合效应的有效途径。
2.交叉型融合模式
该模式通常表现为三大产业间结构性重组带来的乘法效应,亦称为结构性融合,其融合载体一般为新型业态。交叉型融合是基于产业资源的复合化利用实现产业链互补和延伸的过程,赋予了原本独立状态下的产业更丰富的业态功能、更多元的产品序列和投入结构,产业边界趋于消解。交叉型融合与延伸型融合存在明显区别,前者产业关系较多呈现为多中心式并列结构,即一二三产投入产出和效益预期较为平均,一般不存在后者“1+N”单中心主导的链条关系,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叉型融合中的产出、投入和效益多元化特征,即多元化的产品形态、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多元化的溢出效应。
交叉型融合模式的本质是三次产业资源的内生配置和网络优化,因此产业资源的创新应用程度总体优于延伸型融合,由此带来的多样化融合产品体现了范围经济的特征,即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显著经济性。同时,在城乡结构和消费市场发生显著变化的趋势下,交叉型融合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总体看,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具体过程中,因区域经济结构、制度环境、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产业融合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景阳冈一二三产融合中的产业链再造路径
为进一步探索和印证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逻辑关系与融合模式,本文以山东景阳冈酒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阳冈酒厂”)为例,从三产融合创新型主体的角度探究其一二三产融合中的产业链再造路径。
景阳冈酒厂始建于1958年,是山东省粮食酒重点生产厂家,具有年产万吨粮食酒的生产能力,可生产浓香、酱香、兼香、芝麻香四大系列近100个品种的产品。其中,景阳冈陈酿酒为“中国兼香第一酒”,赖茆酒为“中国北方酱香典范”。2011年,景阳冈商标被省商务厅认定为“山东老字号”;2013年,景阳冈陈酿传统酿造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10月,景阳冈酒在全省同行业中首个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17年11月,景阳冈酒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景阳冈酒厂在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中,深度践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使命,依托景阳冈“品牌+基地”(一个景阳冈品牌,三个优质原酒生产基地)的经营模式,探索白酒酿造与农业种植、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的结合范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三产资源的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一)发轫:根植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氤氲之地
景阳冈酒厂座落在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阳谷。阳谷是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与水浒文化的交汇地,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中国酿酒业的策源地。
从地理及气候条件看,阳谷地处黄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阳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度,降水量600mm,日照率为58%,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粮食作物和蔬菜。正因如此,阳谷成为全国二十四节气最为鲜明的地方之一。据古史记载,伏羲曾于此地“观阳播谷”,使民知时节,阳谷因此而得其名,至今阳谷民间仍有沿用观三星种小麦之术。
从地质及水文条件看,阳谷地质稳定、水源充足,适宜农耕文明的代代传续。首先,阳谷历史上曾有“柯泽”的相关记载,有学者考证认为“柯泽”在今阳谷县西部西湖乡,现名西湖坡。其次,黄河虽在数千年中多次改道,但均距阳谷城址较近,先后经阳谷南、北或穿阳谷而过,为阳谷周边农耕业提供了重要水源补给。得益于此,阳谷历史上形成了高度繁荣的龙山文化,三座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存标志着黄河下游以阳谷为中心的区域率先进入了农耕阶段,并发展出较为发达的酿造产业。
景阳冈酿造技艺不仅源于农业文明,而且与农业文明同样遵从于自然规律,认为酿酒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立春,酿酒人需清扫、去浊;雨水,酿酒人授受新旧知识;惊蛰,老醅出窖,上甑蒸酒;春分,梳理窖号、轮次;清明制曲、谷雨选粮……芒种入窖、夏至复窖、秋分甑酒、立冬储酒……”因此,农业与酿造业存在天然的双向时空关系。
据记载,景阳冈酒始闻名于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大发展于明朝万历年间,宋人曾有诗盛赞景阳冈酒“造成玉液流霞,香甜津润堪垮。开坛隔壁醉三家,过客停车驻马。洞宾曾留宝剑,太白当过乌纱。神仙爱酒不归家,醉倒景阳冈下。”古典文学名著《水浒》和《金瓶梅》以警世妙笔对景阳冈酒的生动描写,更使这别名“出门倒”、“透瓶香”、“三碗不过冈”的好酒数百年盛传不衰,而当代尤被世人推崇青睐。元明清时代,随着京杭大运河航运的畅通,商业作坊、文化娱乐产业空前繁荣,阳谷县的张秋、七级、阿城发展为重镇名城,酒店、酒肆遍布城乡,闻香下马、登高赋诗成为时尚。源远流长的景阳冈酒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经典文学相融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二)游移:主动突破传统一二三产的企业边界
景阳冈酒在历史上虽几经兴衰,但源于对天人关系的敬畏和酿造技艺的热忱,景阳冈人始终保持对酿酒品质的严苛要求。为从前端严格把关酿造原料质量,从中端提高资源整合与转化效能,从末端提升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全面推动传统二产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景阳冈酒厂主动延展一产、三产链条,突破了传统食品工业企业的边界。
第一,聚焦酿造原材料关口,推动一产前向延伸。景阳冈酒厂科学规划了万亩高粱种植基地,从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引进高淀粉优质酿酒高粱种子,种植酿酒所用的有机高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公司向农户提供原材料与技术服务,农户按照种植技术和管理规范进行生产,向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粱成品,有效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基地结合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原则,统一实施的种植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等方面的使用量,提高高粱种植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实现高粱全程机械化收割,为酿酒主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另一方面,“曲为酒之骨”,好曲出好酒,景阳冈酿造采用的大曲为精选优质小麦、大麦、豌豆并由人工踩制而成,不加任何化学物质,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自然微生物繁殖,为酿酒提供好的香味物质和发酵动力。
第二,瞄准文旅市场多元需求,强化三产服务供给。为充分发挥三产融合最大效能,阳谷县以市场化运营模式,整合山东景阳冈酒厂和县文化旅游局全部经营性资产出资组建景阳冈文旅集团,统筹开发景阳冈酒厂、景阳冈景区、狮子楼景区、蚩尤陵景区、刘邓大军渡黄指挥部景区、阳谷宾馆六大文旅板块资源,按照“融、投、建、管”一体化运作模式,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统一推广。集团先后启动景阳冈AAAAA级旅游景区的策划、规划、设计、投资、运营工作,积极推动山东省景阳冈英雄文化观光园项目申报文旅政策资金,有序推进景阳冈景区改造提升项目、阳谷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蚩尤陵农耕文化园、阳谷古城进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中央预算投资项目。
景阳冈酒厂依托核心主业,以文化创意为媒介,链接现代高效农业、精品旅游产业,为白酒产业化解过剩产能、置换形成新动能提供有益探索,推动白酒行业增长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初步实现了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跃升。
(三)集成:一二产业基础设施的三产融合利用
在突破产业边界的同时,景阳冈酒厂不断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在不同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从设施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三产设施资源的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景阳冈酒厂推动产业设施资源融合利用的总体思路为:依托白酒产业循环生态指标体系、组织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科学系统的设施复合化利用方案,指导白酒上下游生态种植、环境保护和治理、节能节水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环节与创意农业、工业旅游等第一二三产业的无缝衔接,实现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文旅观光”的闭环经济模式转变。
在具体实施层面,一是制定酿酒循环生态体系升级改造方案,改造提升生态酿酒生产线,围绕原辅材料、工艺流程、能源转化、废弃物利用、环境治理等环节,构建“酒、气、肥”闭合式循环系统。二是制定酿酒循环生态的文化旅游集成应用技术方案。围绕生态种植、环保治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环节,建设酿造工艺参观廊道,开发酿酒、品酒、调酒及原料种植、环境保护、废料利用等互动体验项目,实现相关设备设施及弹性空间在农业观光、民俗体验、文博研学、工业旅游、乡村文创发展中的复合化利用。三是在工业遗产馆、陈年酒窖、明清酒坊、酿酒基地、水浒文化长廊等14个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计划新建数字酒庄博物馆、景阳冈英雄文化观光园、定制白酒体验馆、白酒文创园等载体项目,依托声光电技术,利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再现传统酿造技艺和历史场景。
通过三产设施资源的融合利用,景阳冈酒厂将依托“从土地来、到土地去”的生态闭环,推动酿酒循环生态体系的迭代升级和文旅转化应用,实现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序传承创新,全面构建“农区+体验游、车间+科普游、厂区+全景游、酒庄+品鉴游”融合型新动能产业体系。
(四)共振:打造引领文态业态生态的产业公地
景阳冈酒厂在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发展中的一系列举措,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产业间劳动力、组织模式、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形成了“开放”和“共享”产业公地,有效引领了城乡文态业态生态的一体发展。
从文态传承层面,景阳冈酒厂依托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体验厅、酒道馆、印象阳谷文化长廊、千秋阳谷文化园、中国酒器酒局博物馆、鲁西农耕文化展览馆、水浒文化长廊、二十四节气馆、工业遗产馆等工业文创、文化展示类空间,持续举办“老酒封藏大典”等系列文化活动,带动了阳谷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体系、普及教育体系、实践养成体系、保护传承体系、传播交流体系建设。同时,密切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景阳冈旅游区、山东景阳冈酒厂协同狮子楼旅游区、七级运河古街区、七级乡村记忆陈列馆、荆门上闸等节点,共同构成了大运河(阳谷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节点。
从业态创新层面,景阳冈酒厂在阳谷“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区支撑,四带串联”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工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阳谷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酒厂相继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共建企业科研、实践基地,开展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的合作探索。按照“三产融合”的既定思路,与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共建,全面开展高水平文化科技研究,推动智库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合作等工作,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专业平台和科研支撑。
从生态共生层面,景阳冈积极投身城乡生态建设工作,依托高质量农田和特色景观带,为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田园旅游景区“三区联建”贡献了重要力量,初步打造形成富有阳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同时,一批景阳冈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初步塑造了有形、有韵、有魂的精致城市形象,城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阳谷城乡“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成型。
综合以上,推动乡村振兴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程,需要在把握二者必然性和应然性的关系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的动力要素和融合模式,发挥城乡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作用,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在统一。
[1]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10-17.
[2]黄花.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