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本文围绕未来公共文化场馆功能布局创意性改造的标准规范,结合著名景观型场馆案例,针对性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乡文化交往的重要舞台、公共参与的重要平台和多元化生产生活的重要动力,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场景。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历史欠账和城乡差距问题,公共文化场馆普遍存在功能陈旧僵化、形式千篇一律等问题。
新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其中,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实现公共文化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关键举措,亟需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
一、公共文化场馆功能布局创意性改造的基本导向
1.场馆功能的包容性。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要点是确保其功能的包容性,构建有温度的功能体系。在老龄化不断加剧、城乡一体化时代背景下,正在快速发展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应考虑到更多社会群体的需求,提高不同类型人群参与环境的积极性,满足可达性、无障碍性和安全性等设计需求。
2.空间设计的舒适性。公共空间的资源分配要综合考虑功能权重、人群使用率等指标,还要注意加强边缘空间的维护和利用,使其也能在使用范围内随时被利用。由于色彩与材质所带来的心理需求,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同一空间环境尺度需求的差异性。
3.内容供给的动态化。公共空间要统筹好内容与空间、形式的关系,确保公共文化产品一方面与空间结构和建筑特色相契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特色场所精神。另一方面应当符合所在地区文化需求需求,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利用好静态内容与动态内容资源,建立内容供给的动态调整机制。
4.配套设施的人性化。公共文化空间除系统提升服务设施、陈列设施、装饰设施及附属绿化景观、建筑小品等人性化水平外,还需着重考虑距离方面的相关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增强场地可达性,即各个多样化的混合功能空间之间还需要保证其可步行性及连通性。
二、公共文化场馆功能布局创意性改造的标准与规范
1.建筑主体。场馆建筑应在空间设计、造型、肌理、色彩、建筑材料等方面体现美感,并与周边景观协调;场馆应优选既能够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美感的个性化建筑设计方案。宜植入智能化、高科技元素,将场馆建设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建筑外立面墙体装饰宜使用当地文化元素符号。
2.室外环境。文化场馆室外绿化景观、建筑小品等应与建筑主体风格、色调等协调;夜晚室外灯光宜体现场馆元素和特色;场馆指示标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背景设计宜体现场馆特色。
3.室内环境。文化场馆装修风格、材料、用色等应整体规划并应与场馆定位相契合;宜以形式和内容适宜的景观小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浮雕或挂饰等来装饰场馆墙壁。
4.服务设施。文化场馆内书架、舞台、桌椅、展柜等服务设施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色彩、形式、质感等美感要素,实现美观和实用的平衡、服务场景的优化和美化;引导、警示标识、无障碍设施标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标识设计风格应与馆内环境协调。
5.声光系统。根据场馆自身文化定位、地域文化特质和服务特点播放与环境协调的背景音乐;宜制作具有辨识度的乐曲旋律用于开馆、闭馆、开始广播等提醒场合;场馆应根据服务功能对建筑内用房、场所进行噪声级分区;根据场馆的服务内容和功能分区来确定适宜的照度;应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照明方式来满足文化服务需要、营造文化氛围。
6.场馆服务。文化场馆服务人员应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向来访者提供专业服务,应衣着得体、用语规范、文明服务;应于显著位置设置参访场馆文明行为引导标识或文字提醒;应及时发现并制止服务对象的不恰当行为。
7.管理维护。文化场馆应指定负责美化建设的部门,配备工作人员负责场馆内外的日常美化维护工作;场馆环境卫生、相关卫生管理等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三、高品质公共文化场馆典型案例

1.深圳湾文化广场。设计主创团队意图“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让在这里休闲和锻炼的市民有一种与远古和未来对话的可能性,时空被并置拉开,想象力得以开启”。在具体设计中,将较大体量的标准展览空间、公共教育场地、图书馆、接待大堂、咖啡厅、配套商业等功能放置在首层,首层内的主要公共空间内有充足的落地窗和天窗,引入自然光,模糊建筑内与外、上与下。特殊展馆最高处层高30米,无论大型装置、影像、多媒体、表演等展览,都能获得充分的展示。内置数个标准化展厅,多样化的展览空间可满足未来展馆各种运营需求。

2.荣成政府广场读书角。读书角作为广场序列空间的延伸,延续了城市广场的公共性与开放性,实现了广场尺度与人的尺度自然过渡转换。依托三个独立的单元空间和三个核心功能板块,确保人流的多角度进出和功能的有序组合。每个独立单元包含了室内和室外空间,内外空间不断叠加组合,形成空间、界面、动线与体验上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不断探究的欲望。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以及虚拟与现实连接起来的纽带。通过功能布局的创意性改造和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可使人们在公共文化空间的群体氛围中实现个体情感的升华,促进个体对于自身和文化的认同,获得更多群体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