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十四五”文化产业系列专题研究。本篇通过研究当前日韩两国文化产业各领域的理念、思路、制度、环境,总结可借鉴的发展经验,助力“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 要:日本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知识产权体系以国内和国际两方面作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产权立法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通过分析日本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明确我国也应在法律法规建设、国际合作以及人才建设方面下功夫。
日本作为亚洲文化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其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了原创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文化产业的迅猛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与日本同属大中华文化圈,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分析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为我国逐步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一、日本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内制度
早在1970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著作权法》,意在塑造良好的文化创造氛围,奠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趋向数字化,传统的《著作权法》的规定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为加强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日本及时对相关法律进行更新。2018年5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著作权法》修正案,应对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新状况。同时,日本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采用了配套式构建的方式。以《著作权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及《知识产权基本法》作为基础法律,全国各地区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进行了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如日本专利厅出台政策带动各类型有关服务机构,发动多主体参与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贸易保护服务机制。通过对法律规定辅以相应的政策支持,保障法律的落地实行。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立法
为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日本加入诸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于1899年加入了《伯尔尼公约》,意在保护本国作品的著作权。随后又相继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解决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同时,日本也于1899年加入了《巴黎公约》,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扩大到商标权。作为WTO的主要成员,WTO的主要协定之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也为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支撑。近年来,日本注重与多国签订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伙伴协定》,明确约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将知识产权保护细化到具体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精准化。如2020年9月日本与英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实现日本与英国经济往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对我国的启示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借鉴日本知识产权体系构建的经验,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是重要保障
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前提。要准确把握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理清数字化时代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情况,以民法典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为指导,推动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同时,将知识产权相关理论、制度的完善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联系,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符合客观规律的遵循之道。
(二)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是关键内容
要逐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交流合作与磋商谈判,积极向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参与者、建设者的角色转变。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协调,为我国知识产权平等保护获得制度支撑。加强国际和国家间合作,通过双边多边对话方式,细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协定,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
(三)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是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鼓励引导相关部门、高校加大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培养一批专业、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同时,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大形势,拓宽国际化、复合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的培养渠道,加强相关岗位实践锻炼,为全面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支撑。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