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十
日期: 2021-08-19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结合老旧小区和厂房改造等,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本文对文化礼堂的建设内容与建设机制进行了脉络梳理,并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

“文化礼堂”概念最早在2013年由浙江省提出,旨在通过改建现有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大会堂和文化活动中心,借力发力,在农村地区建设基层文化平台,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传播文明之风。2019年中央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中,文化礼堂建设正式写入其中;2021年3月出台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7月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了新时期建设文化礼堂,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文化礼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表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全方位推动乡村制度、经济、文化、生态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的活化载体,是反映乡村历史文化积淀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区域,是一个涵盖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机制在内的,展现农村文化生活所依托的物理区域。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来,重视乡村空间建设,在传统村落和现当代村庄中进行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成为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步骤。文化礼堂作为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建设要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地域文化、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终极目标。文化礼堂具备仪式、娱乐、宣教等功能,通过挖掘保护民风民俗、地方技艺、传统美食、元素符号等各种文化资源,将其进行物化展示和活态传承,能够有效继承乡村历史文脉的同时,强化对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与情操陶冶。

创新传统元素。文化礼堂的建设根据乡村发展沿革与村容印迹,提炼地方建筑特色,通过修复残破空间、利用废弃空间、整合存量空间等手段,对空间属性与空间要素进行保护、恢复和整治。

打造共享空间。因地制宜是文化礼堂建设中始终遵循的原则之一,通过对不同传统空间进行文化联动与业态培育,以承载传统生活方式的空间来激活乡村传统文化载体活力,培育新民俗、树立新风尚,成为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与承载乡土情怀的乡村振兴文化综合体。

 

二、“建管用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机制

建设方面,聚焦标准化。文化礼堂在建设方面以展示村情村史村貌、历史沿革、村规民约、美好家园等为目标,在对固有场所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以标准化为原则,提炼地方建筑设计精髓,科学设置各类文化功能,建设集教育、休闲、演出、婚宴等一体化的乡村文化综合体。

管理方面,聚焦规范化。文化礼堂在管理运行方面坚持“自主自治”。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文化礼堂队伍专班,通过建立完善管理运行、场地使用、安全保障等制度,实现文化礼堂“活动有组织、台账有记录、展陈有更新、场地有管理、好事有奖励”。

活动方面,聚焦常态化。文化礼堂在活动方面在常态化举办文化活动,组建乡村文艺演出队伍,开展乡村文艺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宣教活动,进一步繁荣基层文化、提升乡风文明、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育人方面,聚焦特色化。文化礼堂作为以‘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农村特色文化展示平台,突出文化礼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村民、培养人才方面以道德风尚为引领,弘扬好人精神,通过志愿活动、文艺演出、节日活动等内容,来引导人、感化人、陶冶人、服务人,为广大农民打造精神家园。

三、融合传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

提升礼堂颜值,营造乡村美学。文化礼堂在选址设计过程中重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认知,重寻人地关系的和谐、追寻乡土文化的基因、发掘乡土文化的个性,利用数字化设计等手段,以点带面,将文化礼堂融于其中,打造集生态、文化、产业、生活、公益于一体的发展系统。在展陈方面,应进一步理清村史文脉,挖掘“活态”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展出,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礼堂新格局。

丰富礼堂功能,搭建多元场景。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从定性为主向“定性+定量”转变,利用多媒体、5G等技术手段,升级文化礼堂功能,广泛开展文学、音乐、曲艺、影视、书法、美术等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创新数字阅读、在线演艺、网上辅导等新型服务,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高雅艺术上山下乡,构建文化礼堂建设、使用、培育、传播、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打造现代乡村文化生活样板。

点亮礼堂经济,助力乡村文旅。把礼堂建设和美丽乡村、社科基地建设等相结合,发展以文化礼堂为核心区,以户外运动、观光游赏、采摘民宿等为主打产品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展现地域特色的景观标志、旅游手册,编排针对假日旅游的活动计划表等,搭建“文化礼堂+”产业链,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礼堂。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