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本课题从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两侧入手,梳理了近几年相关的政策法规,并结合河南省洛阳市、福建省福州市、云南省昆明市、湖北省武汉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五大代表性地市的发展经验,从需求采集、按需购买、效果反馈等多环节出发,针对性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享有更丰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这使得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虽然“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但“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相对还比较缺乏。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供需之间的高效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政策研判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区域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很多地方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多条政策,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能够充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的时效性、群众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现状分析
(一)政策引导
1.初步探索阶段
2015年,山东省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2016年,洛阳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此为契机,洛阳出台了《洛阳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巩固提升规划(2017—2020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2.不断完善阶段
2017年,《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出台,提出搭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2019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优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征询、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开通服务热线,及时反馈服务效果,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完善供需对接机制。
3.系统提升阶段
2021年,湖南省印发了《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制定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突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群众性,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实行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
(二)先行先试
1.河南省洛阳市——城市书房
洛阳市以“河洛书苑”城市书房为突破点,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据统计,目前洛阳全市共建成投用城市书房204座,其中市区119座,县(市)85座。形成了“15分钟阅读圈”。“十四五”期间,洛阳将以河南省“文化豫约”公共文化供需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平台,探索“菜单式”“点单式”服务模式。

2.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文化云平台
福建省搭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平台,2018年7月,“福州文化云平台”正式上线,平台汇聚文化活动、文化地图、精品展示、惠民活动、志愿活动等功能为一体,实现“线上预定、线下确认”的订单式服务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3.云南省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
2018年以来,昆明市确立“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深化与创新研究”课题,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八大工程”,并完善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监管考核“四大机制”,经过两年多实践,升级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成效显著。

4.湖北省武汉市——“12分钟文体圈”
近年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武汉模式”,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武汉三镇。“十四五”期间,武汉将全面打造“10分钟公共活动圈”“12分钟文体圈”,在12分钟步行路径内,市民就能享受到图书馆、博物馆等,提供环境温馨、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实体空间设施服务,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
5.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资源云服务
石家庄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馆,实行特色的总分馆制,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设施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构架起公共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体系,形成了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新格局。“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将打通线上、线下,推广“乐享冀”“乐游冀”等网络分时预约平台,探索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文化资源线上云服务,让市民实现“云阅读、“云观展”、“云观演”。
三、发展建议

(一)需求征集,巩固文化服务精准对接
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必要继续在“需求侧”上继续下功夫。定期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会,以需求为导向,就近取材。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征集机制,市和区(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建立多种形式的需求征集机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数据,以大数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做到按需征集、按需生产、按需定制、按需点单、按需配送。
(二)按需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尝试
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文艺精品,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难题。实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移植改编计划”,根据百姓需求,政府出资购买,各文化单位免费使用,充分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效能。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为群众开展定制性服务,评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和示范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树立可供借鉴的典范。
(三)供需点对点,线上线下齐联动
为充分提高供需对接效果,可采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公共文化超市”等信息平台,通过“网上点单”“互动游戏”“微信投票”等,政集百姓需求,线下通过公共文化场馆打分投票写建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供需点对点对接。同时,各省市可搭建本地文旅特色数字资源库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公布预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信息,登记发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信息,展示展播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情况等。
(四)效果反馈,形成良性服务循环
为了解供给效果,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制度和供给效果反馈制度。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反馈办法,包括文化需求信息的反馈、公共文化产品实际效果的反馈、反馈纠偏机制和反馈保障机制等内容,在确保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群众反馈结果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