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2021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鼓励有条件的文化馆将说唱、街舞、小剧场话剧等文化形式纳入服务范围。本文以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提质增效为核心,结合地方典型案例,对培育公共文化场馆高质量服务增长点提出建议。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要培育公共文化场馆高质量服务增长点?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群众的平等、公平、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上,“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被摆在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保证公共文化优质供给的突出位置。这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图书馆、文化馆为核心,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公共文化场馆植入个性化文艺形式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1.宁波市:“一人一艺”工程。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于2016年亮相,以文化馆为主体,承担组织、协调、带动各类文化资源职能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吸引和带动广大群众学习艺术知识,鉴赏艺术成果,掌握艺术技能,观看艺术展演,组建艺术团队,开展艺术创作,参与艺术活动。让艺术全面融入群众生活,使群众生活更加审美化、艺术化,更富有人文精神和审美内涵。



2.云南安宁市: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云南安宁市为把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把实体书店向乡村延伸,不断推动全民阅读,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近距离、零距离服务农村群众,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7年开始陆续布局“乡愁书院”,在推广阅读的同时,提振安宁文风,赋予古迹新风貌。此外,通过利用办公用品、图书定点、购买读书活动等形式,优化市场运作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模式。

3.成都市成华区:共同参与、合力共治。针对各个年龄层文化需求,将成都车辆厂旧址改建成全新文化中心,并对生活区及周边配套进行全面改造,通过以“场地换服务”的方式,引进四川省歌舞剧院专业团队共同运营,因地制宜地为社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活动。依托区内府青路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引进古籍老店“毛边书局”打造成毛边书局·桃蹊书院,除了基本的一些免费借阅服务,其策划组织系列讲座、活动第内容,营造独具特色的“书式生活”,重建群众文化认同。按照“品质化、景观化、网红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策划组织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百姓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公共文化场馆植入个性化文艺形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兼顾地方特色,实现普惠共享、资源下沉。在满足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同时,植入说唱、街舞、小剧场话剧等文化形式,需要考虑区域与城乡差别,在兼顾不同文化层级需求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与服务供给,利用订单式、菜单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满足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高端文化需求,提供对口文化服务。
二是坚持品质优先,实现科技赋能,融合发展。面对当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的高层次阶段,质量好、内容精、种类多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目标。基于此,植入个性化文艺形式要坚持品质优先,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等,推出更多文艺精品。立足科技赋能与融合发展,与数字企业展开合作,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新类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互惠共赢、协作共生的文化服务和建设发展体系,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的建设理念。公共文化场馆植入个性化文艺形式,要以“小政府、大服务”为原则,强化社会化体系的规范监督,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合作、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营造开放多元、活力满满的服务供给体系的同时,处理好政府购买与质量保证的关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用性、匹配性。
“十四五”时期,聚焦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扎实做好内容、创新新形式,通过市场化渠道的内容植入和模式创新,提升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辐射范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均衡化、开放融合,满足群众的新需求与新期待。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