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非遗”科研创新策源地——“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二十
日期: 2021-09-07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保护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建设,本文以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为切入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建设方式进行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重要见证,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内容涵盖了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

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现状

经过1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把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

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历史衍进的不断升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功能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对民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此次《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部分中提到了,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统筹整合资源,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问题等,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早先5月份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也强调,统筹研究力量,建立非遗专家资源库,建设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重点实验室。种种举措可以看到,国家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利用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也成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力方向。

截止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已发布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包括有中餐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在有力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重点实验室建设也能够在人才、基础研究、产业规划等多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持续赋能。

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与评估标准

2014年,文化部办公厅以办科技发〔2014〕12号印发《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该《办法》分总则、管理与职责、申请与认定、运行与管理、考核与评估、附则6章32条。自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已公布3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共分为五个部分,在要求实验室各项活动的开展均应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正确的学术导向,把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到实处基础上,从研究水平、行业发展贡献、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营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与评估标准。

整体来看,申报领域范围扩大,首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集中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艺术创作与生产和文化系统装备设计与研发三大领域。第二批新增了文化科技基础性工作、传统工艺研究与利用和文化传播与服务三大领域,第三批则面向面向文化和旅游行业,服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申报条件放宽,一些具体限制内容被去掉,凡符合实验室申报要求的科研实体均可申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建设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建设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做到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别、分领域统筹推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明确实验室性质及研究方向。对重点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的具体指标、运行流程、评定考核、制度规范等进行梳理分解,根据不同领域分类别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强化体系建设,对于符合组建实验室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做到正向引导,不断健全完善组织体系。

第二,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从对材料和技艺的基础科学研究入手,引入先进技术,依靠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材料科学和工艺美术史视角,为非遗文化积累素材库,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保证创作者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实现智能化选择的同时,做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三,完善系统化与合作化建设。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与高等院校的各自优势,在课程建设、研培研训、数字化建设、非遗知识普及等方面大力合作,以实验室为平台,实现政府、设计企业、非遗传承人、消费者等各方之间的资源整合、需求对接。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