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协同路径——“十四五”文化产业“政策解读”专题研究之四
日期: 2021-09-14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政策解读”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文化等领域新政策,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2020年11月,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做强省会经济圈。本文将聚焦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格局,探索以淄博为代表的环省会城市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2021年9月9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印发《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济南市、淄博市、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全域,涉及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明交流、公共服务、协同开发、黄河战略引领、一体化体制机制等内容。

一、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的目标及路径

《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高水平建设省会经济圈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中国北方强劲增长极。

《规划》以“一体化”为主题,提出“规划编制共绘一幅图、交通设施共织一张网、科技创新共闯一条路、产业发展共强一基地、文化旅游共唱一台戏、公共服务共扫一个码、要素资源共下一盘棋、生态环保共算一本账、市场开放共打一副牌”的一体化示范路径。

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构建“一心两圈层、一带两枢轴”发展格局。

“一心”,即省会核心。“两圈层”,即内核圈层和联动圈层。其中内核圈层以济南为中心,率先推进济淄、济泰同城化。联动圈层即带动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全域协同发展。“一带”,即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带,合力打造中华文化标识集聚带、绿色生态走廊、特色产业发展带。“两枢轴”,即“泰安—济南—德州”“淄博—济南—聊城”发展枢轴。

三、济淄一体化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加快推进济淄同城化是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支持淄博加快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联通“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的桥梁纽带。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淄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一、打造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深入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水平举办黄河文化论坛、高青黄河文化旅游节、齐文化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打响“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第二、共建文化旅游推介平台。以“省会经济圈·齐鲁文化行”为主题,实施文旅一体化“十个一”工程,即成立一个文化旅游联盟、推出一个文旅宣传口号、建立一个文旅宣传平台、制作一张文化旅游地图、编辑一本文化旅游指南、拍摄一部文旅宣传片、策划一批文旅精品线路、推出一批文化创意商品、开展一批文化旅游活动、培育一批文旅新业态,扩大文化品牌效应和对外影响力。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互联共通。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中心)等联动共享,争取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创新未来社区文化场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社区邻里共享学堂、书房,培育一批高品质新概念书店。共同培育一批研学游基地、电竞产业基地、短视频基地等文旅新业态。

第四、共同引导扩大文化内需。推动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支持淄博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培育新型消费,布局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协同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第五、创新产业协同合作模式。健全政策制定协同机制、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逐步形成“省会总部+周边制造”“省会研发+周边转化”格局。围绕关联性强、契合度高的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产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联合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第六,加强济淄创新平台联动。实施齐鲁科创大走廊东延工程,促进淄博科学城、大学城、创新谷等科创片区与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效链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资运营平台跨区域合作。

第七、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共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合作带,深化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品牌打造等领域合作,共同讲好黄河故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区域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周村烧饼”“高青黑牛”进入全省乡村振兴区域特色品牌序列。

第八、推动内外贸易融通发展。培育认定一批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公共海外仓和产业园,建设一批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扩大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鼓励企业组建“走出去”产业联盟,共建共享海外仓、展贸中心、营销服务中心。

第九、促进要素市场统一开放。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深化金融市场、技术市场、数据要素市场一体化。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