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2023年这个关键时期,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体产业发展系列专题研究,致力于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夜间经济作为日间经济的延伸,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作为当下夜间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聚合集聚区功能业态结构对激活夜间文化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推动力,有助于促进城市夜间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归纳整理各地发展夜间经济实践和政策扶持,探索研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业态结构。
一、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结构的多样性
从对国内夜间经济相关政策的梳理以及东京、纽约等相关夜间经济报告来看,绝大部分城市对于功能业态、交通服务、相关配套设施、环境治理等方面十分关注。与国外大都市相关夜间政策相比,能够发现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发展中侧重于消费空间的体验,特别是对文化的重视和社会影响两个层面。功能业态的多元化是各城市在建设集聚区过程中普遍需要强化的重要内容。纽约市夜间经济调查报告指示出消费者重点关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内多样的活动、文化艺术氛围、独特的体验感、场所安全感等内容,反映了功能业态多元化和有趣的重要性。因此,虽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内涉及的业态项目众多,但如何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功能业态,是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像是伦敦、纽约、上海等都提出了要通过丰富功能业态,来实现多元融合。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通过扩大内需、满足内需,通过创造消费空间、丰富功能业态、提高技术嵌入来实现夜间经济有效发展,为国内经济循环提供动力支持。

二、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分析
功能业态是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内的核心发展要素,是集聚区的消费走向和发展热点。根据现有各地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发展类型和空间类别,综合国内外优秀集聚区案例,可以将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划分为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文化艺术、酒吧、体育健身、观光游览七大类别,并将其划分为夜间文娱、夜间餐饮、夜间购物、夜间旅游四大类。一般来看,功能业态结构能够反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主导功能以及特色要素,功能业态的多样性能够增强其吸引力,单一功能业态的多样性越强,表明其为消费人群提供的可选择性更高。

(1)夜间文娱
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技术手段的嵌入,夜间文娱型业态可分为以下四类:

传统夜间文娱,受众广且分布多元,传统夜间文娱场所包括有电影院、剧院、KTV等,运营模式已相对成熟,传统的夜间文娱项目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年龄阶段及类型的人群,是商业综合体、商圈、商业街等夜间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空间场所。
文体休闲类夜间文娱,以满足休闲和健康需求为主,传统休闲文娱主要包括了足疗、美容、按摩、洗浴等,这一类夜间文娱业态多以当地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消费层次为基础,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居多,消费要求较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又涌现出了新的文体休闲文娱,如电竞、夜间体育赛事活动的展示展演、夜间城市马拉松、荧光夜跑、街头篮球赛及各类实景演艺、灯光秀等,再次激发了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新热点和新趋势。

沉浸式夜间文娱,具有强互动性和体验性,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化,目前涌现出较为火爆的文娱热点,其核心为沉浸式的交互体验,通过AR、VR、智能交互等信息技术配合内容创新,而创造出的一种具有高文化价值的文娱体验业态。

手工体验夜间文娱,具有创意性与互动性,同样也是近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DIY或互动式游乐项目,例如数字油画、陶艺体验、手工包装等形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消费者体验和学习手工创作。
(2)夜间餐饮
餐饮类业态是每一个集聚区发展的重点内容,酒吧、餐厅中的人流量往往也是该集聚区是否受欢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过去传统的酒吧、餐饮、夜宵夜市到如今发展起来的音乐酒吧、沉浸式、主题化的餐厅等,其繁荣程度是城市夜间经济是否有着“烟火气”的体现。夜间餐饮同样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商超餐饮,多位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写字楼内,供给集中且类型多样,以中西餐、火锅、地方特色菜系为主,在功能上多以为当地消费者提供夜间餐饮为主,对外地消费者的引流作用不大,且受限于综合体营业时间。街区餐饮,供给分散多元,是当下各类集聚区内比例较高的餐饮业态。摊贩餐饮,早期由于国家环境治理要求禁止摊贩餐饮,2020年国家开始支持地摊经济,摊贩餐饮又开始得到了新一步发展,大大提高了夜间消费人群生活的便利性,成为解决就业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复合餐饮,随着消费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为精神需求,如何关注并满足消费者情感体验成为餐饮供给端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复合餐饮成为集聚区空间升级的重要部分,且随着直播、探店、沉浸文娱等元素的嵌入,复合餐饮中的互动消费逐步成为餐饮消费的主流。
(3)夜间购物
夜间购物和夜间餐饮作为集聚区必备的功能业态之一,同样也受到消费需求的转变开始向情感、文化、品质需求转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生活购物,随着个性化定制化消费观念的发展以满足民众日常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成为生活购物的主流,超市、便利店等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文体康养购物,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品质化的生活理念,艺术品、乐器、图书等空间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创意购物,集中在动漫、电影、游戏、小说等热门IP的周边商品零售,通过打造主题化的消费场景,营造沉浸式的空间氛围,从而吸引消费者。线上购物,重视便捷化、互动化的功能体验,特别是直播的成熟,更推动了线上购物的高速发展。
(4)夜间旅游
随着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空间规划和发展趋势的不断成熟,夜间旅游成为拓宽城市旅游夜间生态,营造城市夜生活氛围,繁荣夜间文化生活,活跃夜间经济的重要内容。


综合来看,以文旅休闲商业街区、文体商旅融合型等为主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整体多样性较高,各类功能业态发展比较均衡,消费选择也更为多元化,以旅游景区、文旅演艺等为主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整体多样性显著较低,即单一特色更鲜明的集聚区,功能业态的发展有所偏重,消费选择总体较少。以餐饮为例,目前大部分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餐饮多样性十分丰富,但与整体多样性较高的商圈驱动型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相比,在菜系种类、场所数量、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商圈驱动型集聚区更为高端化、多元化,消费层次和经济带动也更高。因此,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在未来全面拓展其功能业态多样性的同时,应关注业态内部结构的均衡发展。
三、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趋势原则
1.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发展趋势
通过对各城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功能业态特征进行梳理,可发现以下几点趋势:
一是集聚地方文化特色。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强的城市不同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间功能业态逐渐向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以此来避免同质化竞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东京立足于面向国际,推广日本文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挖掘本土二次元文化、潮流文化、歌舞伎文化等特色,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且专业度极高的夜间经济消费集聚区。纽约利用法拉盛公园场地开阔的优势,结合当地亚洲移民文化,以国际性体育赛事为特色,发展亚洲美食、休闲娱乐等业态,形成体育赛事专业化夜间经济集聚区;在威廉姆斯堡积极利用废弃工厂建筑等,打造小众、文创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从这些城市打造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来看,多是基于城市文化发展基础以及利用当地物质基础,因地制宜打造既能够展现城市文化又可以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业态。

二是重视精神需求层面。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功能业态在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的同时,也更为注重消费主体的精神需求,通过培育过程式、体验式的消费模式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嵌入来打造多元场景。有学者曾以日本为例,将消费时代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消费需求都与城市的发展与消费趋势基本相同。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逐步转变为精神需求,倡导传统文化、重视沉浸体验成为当下集聚区建设的要点与重点。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沉浸式、体验性的消费场所逐渐成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目前各城市在针对已形成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始重视通过引进技术手段来全面提升功能业态多样性,例如加入灯光秀、沉浸文娱等方式营造更加完善的夜间消费场所或场景,并进一步完善单一业态的丰富度。不仅如此,也开始重视识别潜在发展区域,结合城市消费水平与用地类型,针对性培育扩展集聚区的消费空间,加速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活力。

2.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优化原则
功能业态作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重要构成要素,但由于各地文化及空间要素的不同,对业态的选择难以从定量的角度进行选择优化,应从定性角度来选择对不同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进行选择和优化:
(1)遵照上位规划,保证与地方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功能业态是展现地方发展方向的基本形式。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对功能业态的选择优化应当与上位规划中的发展诉求相吻合,大力支持能够展现地方发展方向的功能业态,取缔与发展不相符合的内容,重视保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功能业态形式与上位规划发展意志的一致。
(2)结合特色文化资源,凸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地域性。随着夜间经济与文化结合趋势愈加明显,如何更好地展示文化为消费者提供沉浸体验的文化消费场所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方面。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内功能业态是体现夜间经济特色的最直接的形式。因此,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内的功能业态的优化选择应根据其区位条件以及区内特色的文化内涵,充分凸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地域性特征,避免只追求“网红打卡”“网络热门”等造成的同质化现象。
(3)了解消费需求,体现功能业态选择优化的目的性。功能业态的本质就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此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类行业形势,因此要随时重点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因此,在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功能业态进行选择优化时,要充分了解参与夜间经济活动的消费主体与消费层次,随时掌握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充分体现以消费者消费需求转向为功能业态选择优化的目的导向性。
参考文献:
[1]刘前媛,范梦雪,徐本营. 夜间经济集聚区功能业态结构及多样性研究[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21:394-405.
[2]《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2020)》[R].
发布人:丁庆建
审核人:昝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