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山东非遗文创产品创意思考
日期: 2019-07-17 信息来源: 实验室宣传部 点击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宝库,凝聚着祖祖辈辈的故事,承载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基因,润泽世世代代。十笏园文化街区作为山东省、潍坊市两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其建设的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依托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模式,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和综合推广,打造了山东省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孵化项目的文化产业创业孵化基地。

目前,基地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的项目为基础,汇集了包括年画、风筝、嵌银、刺绣、剪纸、核雕、传拓、印花、布玩具、琉璃、陶瓷、藤编、老粗布、仿古铜器等在内的众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以及潍坊市级以上的159名工艺美术大师,并形成了非遗传人进驻、龙头企业引领、政府高度重视、服务管理优良的良好发展局面,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在藏纳文化传播文明的同时,也以个性鲜明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空间感,塑造了城市地标和文化脉络,成为潍坊最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

年画,是对中国传统雕版印刷这项古老工艺的最好诠释。透过细密的抄纸纹路和浓墨重彩的挥洒,手艺人所倾注的生命热情跃然纸上。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想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涂鸦木板年画:取材自潍县木版年画并与潍县木版年画传承人张运祥联合,将传统的年画制作成给孩子们玩儿的手造年画,可以自由涂色使小朋友们也能接触到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木板年画的印制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收获乐趣与快乐,增强孩子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激发孩子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真正的走进文化,体验文化,才是真的文化传承。

潍坊是世界风筝都,风筝是潍坊的城市标志。简单的风筝的绘制与组装流程,孩子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在绢布上涂抹自己喜欢的颜色,就可以带着自己手绘的风筝飞上蓝天了。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DIY,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绘制风筝的小技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带家长一起走进孩子们的童趣世界,用充满创意的头脑、创造力的双手创造出无限可能,为亲子关系再添一份美好的记忆。

DIY涂鸦泥老虎:儿时的歌谣传遍潍坊大街小巷,这种咕咕会叫的“泥老虎”也叫“泥叫虎”,是潍坊的一种民间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500多年来,泥叫虎除了作孩童的玩具外,还因其威武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成为了镇宅吉祥物,成为富贵人家争抢摆放的重要饰品。将未涂色的泥老虎带到文创馆的现场,给它画上美丽的花纹,将自己心目中最吉祥喜庆的“小老虎”画在泥塑上,体验自己亲自动手的乐趣。

DIY篆刻体验:一把小刀,对印章进行雕琢,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最终印出或大气或娟秀的字。这边是中华传统文化——篆刻。这款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散发着深厚的文化魅力。

各类手绘元素被运用在了抱枕或鼠标垫、杯垫,甚至印到了茶壶套件上。一直备受关注的“笏”则被用在一款书签的设计中。“十笏十景”则用团扇、书法等形式进行了展示,郑板桥的“经典诗词”——“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也被印到手机壳上。

书法团扇:这些文创作品,既有慕古之情,又有今人风貌。传承传统融入时尚元素,各年龄的朋友都能产生了共鸣。

笏板书签:形神具备,不仅风格古朴典雅,更具实用性。

“郑大人”茶壶系列用漫画、国画元素把郑大人刻画在茶杯上,兼具创意性与实用性。历史上,郑板桥曾在潍坊为官七载,在创作中依托郑板桥纪念馆,精心制作了以板桥形象为代表的卡通漫像,先后精心制作了“潍县县衙胶带、潍县银票、板桥辞抄、板桥茶具套装、板桥书签、尺子等文具用品”,使板桥形象更加丰富立体,通过文创视角进一步宣传、展示了郑板桥诗书画印艺术成就和勤政廉政、亲民爱民的高尚品格。

手绘地图,色彩泛黄的纸张、古香古色,涵盖十笏园文化街区全部单体,璀璨夺目,每个景点都是一幅画,每一个细节都有典故。

用艺术手法和创造性思维演绎园区文化内涵,让文化与创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十笏园”号文创列车中,文创产品种类丰富,创意元素更是随处可见,十笏园文化街区文创IP的出现,将为大众带去新颖的文化互动体验,为潍坊文创产业提供创新、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真正的走进文化,体验文化,才是真的文化传承。

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开展文创产品合作开发、文创IP提炼打造等工作,结合实验室文化研究、学术交流、论坛会议、国内合作等活动,拓展文创产品学术宣传和特定渠道营销,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引导推动特色文旅产品的设计开发,满足大众对丰富多样文创产品的需求与期待,推动文化资源实现产品转化。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2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南院  电话:0531-88396626 88037818